8月15日,一本来自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双密封消火栓”发明专利证书寄到了中铁电气化局北京建筑公司北京地铁16号线机电安装项目部。这是赵际顺获得的又一项专利,经过30多年的刻苦钻研,他成了全国地铁行业远近闻名的“创新达人”。
硕果累累的创新人
今年59岁的赵际顺是山东人,19岁时参军入伍,8年的军旅生涯,锻造了他坚毅的性格。1986年,赵际顺转业到中铁电气化局北京建筑公司工作。
“来到一个新的工作环境,我当时想一定要多学习,掌握技术更好胜任岗位,后来通过自学考试取得大学本科学历,不断学新技术,不断向老师傅们学习,很快就能顺利上手了。”
在工作中,赵际顺不断提升自我,带领技术创新团队刻苦钻研、奋力攻关,破解了多项施工技术难题。他先后取得技术创新成果30项,其中包括4项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专利和1项外观设计专利,还有系列技术创新成果13项。赵际顺主持编写的3项行业标准图集,更是填补了我国地铁快速发展中部分建设标准的空白。这些技术创新成果,不仅提高了施工效率和工程质量,还为企业创造了7000多万元的经济效益。他本人也被北京市建委质检总站特聘为轨道交通建设工程机电设备专业施工质量检查组专家。
辛勤的付出也逐渐有了丰硕的回报。2010年以来,赵际顺先后荣获中铁电气化局技术能手、能工巧匠、科技创新标兵、爱企立功竞赛标兵、十佳优秀共产党员和中铁特级技师、中铁优秀共产党员标兵、北京市劳动模范等称号。
爱岗敬业的实干家
2006年,在首都机场线施工时,赵际顺发现区间消防管设计是“球墨铸铁管承插连接”,即每根铁管相互插接在一起,这就导致管件与铁管之间很容易存在隐性砂眼,而且在验收试验时一般不会被测出,往往过个一年半载才能“露相”,一旦“露相”就必须进行更换。
维修拆卸的管子最短的也有150米,同时还不能影响到列车的正常运营。为解决这一难题,赵际顺利用每天地铁凌晨停运的3个小时“天窗点”进行现场研究。这一下就开了两个月的“夜车”,画了600张手稿草图,终于成功研制了“快拆防胀限位器”。以前防管拆卸维修一次需要几周时间,如今在消防管上每隔25米安装一个快拆防胀限位器,最多两三个小时就可以完成拆卸维修,困扰地铁消防管维修的技术难题在他的手里彻底解决。
每次在技术难题面前,赵际顺都选择了迎难而上。地铁车站的冷却塔一般都设置在地面,但在修建北京地铁机场线东直门站时,由于场地所限,只能把冷却塔设置到一个航站楼的楼顶,那个楼有7层高,靠机械的浮球阀控制装在楼顶的冷却塔很容易出现问题,一旦出现机械故障,冷却塔发生泄漏,便会对航站楼造成严重影响。赵际顺考虑到了潜在的危险,就着手想办法解决。
他首先想到了电动液位控制器,但是电气专业并不是他的长项。他二话不说就开始上网查资料、买教材,尝试安装、调试,终于在机场线开通前安装好了电动液位控制器。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观察,发现运行良好。这是当时整个北京地铁里第一次采用电动液位控制器来控制补水设备起停的。
诲人不倦的好师傅
赵际顺作为项目副经理和技术专家,很少会坐在办公室里听汇报,他总是兜里揣个数码相机成天“泡”在施工现场。只要发现施工问题就随手拍下来,回到项目部就把“徒弟们”喊过来,挨个责任落实到人头。
为帮助“徒弟们”尽快掌握施工技术,赵际顺把施工现场的很多照片做成教学PPT课件,给大家讲哪种施工做法好,让“徒弟们”很快学会了如何正确安装设备。除了理论教学,他还领着大家一趟趟地往工地跑,传授暖通方面的技术知识,遇到问题便带着大家一起研究,在对水管进行强度严密试验时,弯头的连接处特别容易拉裂,怎么才能将弯头连接处牢牢固定住,他们一起做了很多尝试,经过一年半的研究,成功研制出了“弯头防脱器”,既美观又实用。
“赵师傅的技术革新都特别实用,小发明解决大问题。比如一个H型加固架解决了管道转弯均匀受力问题,一个挂架梯子解决了照明配电箱的维修问题。”“徒弟们”都说,赵师傅给他们上了很好的创新课。
“多年来,虽然我们辛苦些,但是通过这些技术革新,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提高了工程效益和工程质量,还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利益,这让我觉得自己的工作非常有价值。”赵际顺说。 张世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