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18年08月29日
衣食住行变奏曲
——我眼中的改革开放40年
文章字数:1,338
  40年前,40年后,在岁月的变迁中,犹如一缕春风吹过大地,遍地顿时生机盎然,犹如一曲循环,不同的音律让这曲和音更加意味深长。
  人的一生,每日都需要面对的,莫过衣食住行了。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企业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而作为深处这前进浪潮中的一员,感受最深的变化也就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了。

“衣”的更迭

   40年前,在筑路的征途上,这支筑路大军的身上多是样式相近的、带有补丁的衣服,看上去也尽是朴素的“军绿”或“蓝灰”;脚上穿着的就是从家里带出来的布鞋,时常磨得不是没了脚后跟,就是鞋尖磨破了找个小绳子绑起来继续穿。而40年后的今天,我们中铁筑路人都有了我们自己的服装,夏有夏装,冬有冬装,衣服上都印有着企业的名字,这一切的变化都来自改革开放的丰功伟绩,在岁月的更迭中,社会在发展,企业在发展,员工的收入和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食”的升级

   从单位遗留下来的影像资料里曾看到过这样一幅画面:以前,筑路一线的员工不要说天天吃肉了,就连细米白面隔三差五能吃上几顿就不错;看着他们为了赶工期,工地餐可能就用晒得发干的馒头代替,每天随身带的水壶成了他们每天工地餐的“伴侣”了。可是40年后的今天,我们在筑路一线,哪怕中午赶不回去吃饭,项目部也会安排人往工地送热腾腾的饭菜。夏季,工地上经常送来绿豆汤、西瓜、降暑药等,企业上下都在打造项目“幸福之家”,项目食堂有专业的厨师、整洁的项目餐厅和不同口味每天不重复的可口饭菜,赶上过节,项目部会组织员工聚餐,热闹场面,一年胜过一年,恍惚如“家”般温暖,让每个身在异乡的筑路人不再感到孤单。

“住”的转换

   刚上班时,听筑路一线的老员工说:“以前那会,我们走到哪,就用布或塑料支起一个大帐碰,几块石头和两三块木板支起一张床,这就是我们当时的项目部。”可是现在,项目部全是清一色板房,员工们住的都是标准间、木头床;屋子里有电视、洗衣机、有晾衣棚;项目部的院子里有草坪、有篮球场、职工读书屋,就连每个项目的装饰都有固定代表着企业文化的一些元素,给人的感觉就是家的感觉,让人从内心里生发出特别的归属感和幸福感。在驻地居民看来,俨然是一个绿色家园、文化家园、幸福家园,很难相像它是一个施工人员的居住区。

“行”的巨变

   40年前的筑路人,几乎靠的就是一双脚和一股子力气,他们不论夏日严寒、不论风雨大雪、不论悬崖峭壁他们仅凭着一双脚去完成施工任务。抬着100多斤重的轨枕一步步从山底下抬上路基;一担担砂石道砟料凭着一双坚强的臂膀和一双行走万里不嫌累的脚从砂石厂送到施工一线,行走于山岩峭壁的他们正是通过一步步坚实的脚印为后来的修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今,长钢轨的运送用火车就可以送达、砂石料用汽车就可以送达、钢轨轨枕用吊装起重设备完成每次作业,人们的出行不再用一双脚去行走了,而是有轿车,火车、高铁、飞机,不仅便捷舒适,而且还节约时间,这是四十年来最明显的一个变化。
  一尘不染的是岁月里留下的那些过往,在时间的轴动中,一切都在向前看向前走,在改革开放的40年岁月更迭中,我们中铁筑路人更是迈着坚实的步伐,以英姿勃发的身姿行走于祖国的大江南北,朝着荒凉前进,再回首时,却是一片万家灯火,我们不是上天派来的天使,我们只是最基层的一线的筑路人,却用平凡铸就着不平凡,书写着更美好的明天。陆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