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祺
近来,随着2018年新入职员工陆续报到,各单位都在争相开展导师带徒活动,力求通过活动缩短青年员工的成长周期,加快青年员工的成长速度。然而,笔者调查发现,目前导师带徒活动存在较多问题,有的形式化现象突出,“签个协议,拍个照,吃顿拜师宴”,最后不了了之;有的只针对大学生,忽视技校生;有的师徒分调两个项目后,不能及时续签、补签,使导师带徒活动得不到有效的开展,严重影响导师带徒活动的作用和效果。
导师带徒要如何“避虚就实”,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健全活动制度。可将导师带徒活动纳入企业整体的教育培训体系,从企业人才战略发展的高度来审视、组织和落实这项工作,不断规范和完善活动操作流程、培训目标和内容、检查考核和奖惩机制;纳入基层项目工作目标考核范围,将导师带徒活动与创优争先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定期进行检查通报,加大奖惩力度,积极开展优秀师徒、青年人才的评选活动,充分调动导师和学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强化数据管理。可将师徒关系建立数据库,有据可查,便于活动负责单位随时确认师徒关系的真实性、科学性和合理性。在企业内组织员工拜师需求调查,通过对组织需求、岗位能力要求和员工现有能力分析,按照专业对口、个人自愿与组织协调相结合的原则促使学员徒弟与有丰富经验的师傅确定师徒关系。
细化培养目标。新入职员工的学历、专业、所分配岗位都不尽相同,各基层单位可结合实际,为每一名参加导师带徒活动的学员量身制定详实具体可操作性强的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比如技术类专业的徒弟,可从熟悉施工现场和图纸开始,逐步到掌握施工方法、参与施工方案编制、课题研究、技术攻关等,循序渐进实施学习锻炼计划,引导学员掌握工作岗位应知必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各自专业领域按照“了解-理解-熟悉-熟练掌握”的轨迹不断进步。注重文化引领。在日常工作教学中,导师应以制度为纲,以规范为绳,从制度保障入手,规则明晰、职责分明、任务明确,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依、有据可查,高标准、严要求、重实效,构建具有项目特色的执行文化和团队文化,让青年员工作为项目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参与者、塑造者和传承者,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