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赟 中铁二局四公司
最近一段时间,由文牧野执导、徐峥主演的电影《我不是药神》票房大卖,无论是口碑还是上座率都呈爆棚趋势。电影讲述了小药店老板程勇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了解到印度仿制药“格列宁”在白血病患者群体中的巨大商机,为了交房租,为了保住孩子的抚养权,为了老父亲的手术费,他非法走私,赚取了巨额利润,又因为“怕被抓”而改行。但随着与白血病患者吕受益、黄毛等几位伙伴交往的加深和他们相继的死去,最终让他“重操旧业”开始不计得失自己赔钱为大家购药,直至被抓判刑,完成他的自我救赎。
电影前半段,程勇是一个生活的失败者:身材肥胖、不修边幅,整日困倦,疏于打理生意。他的保健用品店开在最破败的街道,似乎象征着他也处于社会的最底层。他卖的印度神油被隔壁旅馆老板吐槽“没什么用”,好像也在隐喻他自己是个“无用之人”。他对朋友缺乏感恩,旅馆老板一直在帮助他,他却背后嘲讽别人“不举”;他对女人缺乏尊重,老婆和他离婚了,原因就是他性格急躁,长期实施家庭暴力;他对生命缺乏敬畏,面对一群在有菌环境下不得不戴口罩的白血病患者,他却不停地“吞云吐雾”,还要求大家取下口罩让自己看个清楚。
而就是这样一个遭人嫌弃的“冷角色”,影片却用一系列“小镜头”展露他内心的一丝人性的善意:当他看到黄毛抢药是为了分给同样处境艰难的病友时,又将药扔回黄毛怀中。比如他觊觎单亲妈妈思慧的性感身材,原打算借着酒意,利用自己“老板”的身份来一场“潜规则”,但面对思慧得了白血病的女儿那清澈的眼神,他打消了原有的邪念。还有对家人,他也是毫无保留的付出。在房租都已交不起的情况下,他仍然愿意毫无怨言地拿钱给儿子买鞋;不愿意前妻把儿子带出国,为此不惜和律师力争甚至大打出手。他喂父亲吃饭的动作显得如此随意缺乏耐心,但为了生病的父亲得到更好的照顾,在自己最低谷的时候仍然及时交清了养老院的费用,给主管留下的那一包烟也充分说明他的孝心。
钱是个好东西,就像电影中的假药贩子张长林所说:这个世界上,唯一不能救的病就是穷病。但影片塑造的程勇也是“穷病”的受害者,所以喜欢钱,不惜违法走私。但就是他内心的这一点善意,给他“转身”成为“药神”埋下了伏笔。
他在对于“卖假药可能坐牢”这件事,程勇选择了退缩,这是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都会做出的一个决定。当他大叫着“反正我又不是白血病人”时,包裹在冷漠无情的话语内里的,其实是对生活的妥协和无奈。到后来,程勇不再只关注个体人生的细微幸福,他开始能够心怀芸芸白血病患者,为其奔走,愣是将进价高达2000元的“格列宁”以500元价格出售,为其同死神争夺生命权。他甚至愿意牺牲自己最宝贵的东西——与儿子的紧密联系,放手把儿子送到国外前妻身边,一改之前“只在上海卖药”的原则,积极联系外省病友群,因为他已做好了“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准备,就如同当时劝刘牧师帮他做翻译时的说辞一样,内心的“善”与现实的“恶”的激烈碰撞最终让他成“神”。
为什么程勇会发生如此大的转变呢?吕受益的死和众多白血病患者的等死击垮了他原有的价值观念,小黄毛的死则直接激活了他对这些底层病患的同情和对抗争精神的敬畏。电影中程勇为了吕受益而再次赴印度买药,当他从药店出来后,整条街忽然烟雾缭绕,当地人正在举行某种仪式。慢镜头中,人们抬着印度的神像在街上游行,不断喷出的刺鼻烟雾将街道变得不真实起来,那不知是佛还是魔的神像手持刀剑和人头怒目人间,让人仿佛置身地狱。这是一个看似与主线故事毫无关联的场景,但营造出的氛围却直指程勇内心——地狱,好像离我们很遥远,但那些白血病人如果没有低价药,地狱也就近在咫尺。
电影用写实的社会背景与感人的故事情节立体塑造了程勇这一饱含着整个社会群体形象复杂综合体——贪婪、冷漠、自私、自我、极端,但在善念的作用下,他实现了自我救赎。影片也似乎在传递着一个理念,只要以善心接纳周围的人和物,终究会实现从“鬼”到“神”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