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成渝
近日,笔者与一位三标一体系认证外审专家交换意见时,他介绍某项目部在某个月里迎接检查竟达25次之多,项目部领导班子、部门负责人80%的精力在迎接各类检查。尽管管理过程中监督检查众多,但是不该发生的问题还是发生了,项目甚至发生了亏损。纪检监察组织在项目审计移交问题线索核查过程中发现,当初各类检查也建立了问题库,制定了整改措施,但存在的问题直至工程结束,始终没有得到切实解决。这引起笔者的思考。
严控现场检查频率。外审专家举例说明,中国建筑在控制检查频率这方面做得很好、值得学习,比如本来对工程项目现场检查1次就可以解决问题的,如果实际检查了3次,那么就要处罚相关责任人。监督检查频率越高,花费的人力财力物力就越大,项目部的效益就会在多余的监督检查中白白流失,造成经济损失就应当追究责任。
创新监督检查途径。监督检查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监督检查的有效途径。减少现场检查的频率不是说不重视监督检查,而是要紧跟科学技术和信息化进程的脚步,不断创新项目管理方式。要通过网络平台、视频连线、图像采集、数据传输等信息化管理手段,创新项目管理监督检查的方式方法。要进一步强化工程项目后台管控的措施和手段,不断提升监督检查的针对性、及时性和有效性。
监督检查精准发力。监督检查应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不能走形式搞过场。监督检查要一针见血,不能遮遮掩掩、含糊其辞。当然,正视发现的问题也是需要勇气的,有的会隐瞒不报,有的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些说到底还是有面子思想的问题和担心处罚人员的顾虑。要知道,如果不对存在的问题早纠正,那么问题会成为脱缰的野马,一发不可收拾。过程中的监督检查就是要让项目管理过程可控,才算得上精准发力,不然一切检查都是徒有形式,白白浪费企业的资源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