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18年06月21日
汨罗江畔的记忆
文章字数:1,173

□ 秦本云 中铁上海局

  还是上个周末到深圳看小外孙时,接到四十多年前在一起下乡插队的周红伢子发来的短信,告知今年央视到汨罗拍端午专题片。得知我不能如约前去后,寄来两盒粽子,让我再尝尝汨罗江畔的味道。
  说起粽子,想起曾经在汨罗江畔的生活,往事一幕幕有如放电影在眼前闪过……
  小时候,每年临近端午节,心里总会充满了对粽子、对咸鸭蛋的期盼。
  端午节没到,母亲便早早地忙乎上了:先取出备好的糯米、红枣、粽叶洗净,浸泡两小时,然后在门前葡萄架下支一张桌子,包粽子的程序便开始了。
  每每这个时候,母亲会把小点的孩子支开,让稍大点的在一边跟着学:先把两条粽叶在左手上铺平,随后右手攥着粽叶拦腰一挽折成一个倒锥子型,先倒一勺糯米、中间放一只红枣或酱制过的五花肉,一勺糯米盖上,面上抹平,然后右手将一侧的粽叶盖过去,顺势一转,取过一根梭子线拦腰一扎、再十字花一缠,用牙咬着一边线头用力一拽,打上活结,一只粽子就包成了。
  看着母亲的一招一式,我们也照样子如法炮制,可总是拙手笨脚的怎么也包不好,不是把粽叶折坏了,就是露了馅了。但在葡萄架下吹着凉风,闻着粽叶的清香味道,还是满心的欢喜。
  母亲包得既快又好,一个多小时以后,大盆里的糯米、小盆里的红枣和五花肉馅一勺一勺用完了,一串串好看的四角形的粽子也挂满椅子背……
  晚饭过后,母亲将包好的粽子放进厨房的一口大锅里,加水添火慢慢煮上了。当粽子开锅、粽叶飘香时,妈妈不让急着掀锅盖,而是封了火在锅里闷一晚上才好吃。
  第二天一大早,母亲照例是天不亮就起床,把闷了一晚上的粽子从大锅里取出来凉着,肉的、素的,外加一盆煮好的咸鸭蛋分开来摆放着。
  给我们分发粽子和咸鸭蛋之前,母亲会让我们给邻居家的彭奶奶、陈妈妈和顾老师,每家送几个粽子,让大家尝尝鲜。
  不等我们送粽子归来,母亲已将盛了白糖的饭碗摆上桌,又急又馋的我们早就急不可耐了,剥开一个刚出锅的,晾得不凉不热的粽子,大吃起来。
  若在平时,母亲把粽子发完,总是会盯着我们在家里吃完,粽叶要留下来浸在水里,洗净晾干后来年重复使用。鸭蛋则任由我们带去学校或在路上吃。
  若是父亲在家,母亲则会提前备下白砂糖,盛在碟子里,先让父亲吃头一个,然后才允许儿女们动手。原本就甜糯可口的粽子再蘸少许糖,在那个并不富裕的年代,那可是真正的美食啊,我一辈子都忘不了那醉人的味道。
  母亲说糯米不好消化,不能多吃,每年她都要精心腌制了咸鸭蛋让我们搭配着吃。那腌出了油的蛋香,那细腻黏软的绵甜,总是能够悄悄融化了生活的艰辛,成为我们心灵熨帖的慰藉。
  父母离开我们以后的这十多年,每逢端午节,单位虽然也会采购发放一些嘉兴肉粽,但和母亲包的粽子相比,总觉得差了点什么味道。什么呢?是端午的情思,是久违的乡愁,是浸入我们骨子里的那份情愫……
  今天,粽中有真味,粽叶吐清香。汨罗江畔的味道,你品尝的不只是粽,是乡音乡情,是端午源头,龙舟故里的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