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连绵不绝的大凉山腹地小相岭,迎来了一支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隧道施工国家队——中铁隧道局成昆铁路峨米9标项目部。两年来,他们秉承“重返成昆,再树丰碑”的使命感,上下同心,在峨米全段16家施工单位中,率先进洞施工,率先通过业主标准化验收,首家承办成都局现场观摩会。在成昆公司历次信用评价和季度综合考核中引领全线。
中铁隧道局承建的成昆线第一长隧——小相岭隧道全长21.78公里,属一级高风险隧道。隧道最大埋深1350米,四五级围岩占65%,含有煤层瓦斯、软质岩大变形、岩溶、岩堆、放射性、弱岩爆、断层破碎带等多种不良地质,堪称地质博物馆。目前,小相岭隧道两个斜井已进入正洞施工,正洞掘进3.71公里,开累完成建设投资4.91亿元,占合同造价的26%。
年轻团队促工效
项目部190余人的管理团队中,35岁以下占61.3%,其中90后员工占37.7%。这支年轻队伍凭借“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决心在这座深山中开凿出一片广阔天地。
台车开挖班是项目部机械开挖的中坚力量。这群平均年龄只有27岁的年轻小伙子们,创下了成昆全线隧道最快掘进记录,实现了2号斜井2017年5月至10月连续高产,平均月进尺326.4米,单月最高开挖进尺达347.6米,为复杂地质条件下机械化配套施工积累了经验。
今年1月10日凌晨3时,台车3号臂突发故障,维保队副队长黄华艮与维保工梁松涛紧急抢修。由于空间狭小,他们只能冒着巨量渗水跪行检修,抢修完毕后,他们浑身湿透,沾满油渍,活像两只花猫,但他们却丝毫不在意。
台车开挖班针对2号斜井断面窄小,台车无法发挥全部潜能的实际状况,积极组织攻坚,根据施工实际对台车进行改装。经过不断调试、改进,使机械化作业功效最大化。改装后的台车每循环开挖进尺由2米提升至2.7米,作业循环时间缩短了40分钟。
这支年轻的攻坚队伍实干、苦干加巧干,解决难题创造效益,其中,仅安装台车防护支架,增设油管易磨损防护设施,每月就可减少配件消耗5万元。
导师带徒促成长
项目部二分部的质量总监王金琳是第一次接触铁路隧道项目,凭借一股狠劲、钻劲和韧劲,28岁的他由初到项目时的技术员很快成长为质量总监。在他的传帮带下,年轻的技术员王选,也已经可以单挑大梁,成为横洞工区的技术负责人。
李夏和高明月是2017年7月入职来到成昆项目的。“初到项目时,因为种种的不适应,也想到过退缩,但是被指导老师王金琳,被成昆这个大家庭的工作热情和温暖所感染,我最终选择了坚持,我很庆幸自己最终做出了正确的决定。”高明月笑呵呵地说。
谈到工作与上学最大的不同时,他们不约而同地说到了“责任”。工作中遇到问题,总是群策群力,想方设法地解决,绝不回避拖拉。
“这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从这座隧道穿山而过的人们负责。”李夏说,“学会担当和负责,这是我的入职第一课。”
薪火传承迎难上
现年47岁的黄兴盛和隧道施工打了28年的交道。身为开挖队长的他在队伍管理方面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被大家亲切地称为“二哥”。
“在‘二哥’的队伍里,我能够感受到当年老成昆铁路先辈们身上的那种团结一致、以苦为乐、风雨同舟的精神。自己手头的事忙完了,他们不会选择休息,而是主动去帮助其他的同事。”工程部陈航桥感慨道。
当被问及队伍管理有什么“秘诀”时,“二哥”摆摆手说:“哪有什么秘诀哦。在成昆,我最感同身受的就是团队意识。我所做的就是体谅一线工人的辛苦,竭尽所能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上的问题。只要我们将他们当家人,他们也会视我们为兄弟。”
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二哥”的父亲黄政帮就是老成昆铁路沙木拉达隧道的建设者。当听说儿子到大凉山建设新成昆铁路时,老人家讲了许多自己当年建设成昆线的故事,并一再叮嘱儿子要带好队伍,争取早日安全、优质、高效地建好小相岭隧道,不要辜负了企业的信任。
“二哥”所在的开挖队曾以人工开挖的方式连续半个月日开挖进尺10米以上,平均月进度达250米,做到了安全零事故。
撸起袖子加油干
项目部二分部机械队长王定枝因劳累过度,喉咙沙哑地几乎说不出话来。为保证小相岭隧道出口横洞和斜井所有机械设备正常运转,他随时待命,不分上班下班,每天在隧道内驻守现场10小时以上是常有的事。
2016年4月,痛风病复发的他硬是一瘸一拐地出现在拌和站作业现场。现场调度人员、材料,指导并亲自参与关键工序作业。在他的指挥下,拌和站比计划提前3天建成,并顺利通过验收。
今年4月6日,2号斜井组装模板台车关键节点,王队长带队连续36个小时驻扎现场作业,按期完成了模板台车拼装,保证了模板台车如期投入使用。
巍峨大凉山,连绵小相岭。中铁隧道建设者远离了家乡,为了延续父辈筑梦成昆的夙愿,为了国家精准扶贫战略,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忠诚与担当的真正含义。 李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