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笔、一张纸,可以创造怎样的奇迹?一个奇思妙想,一道神奇算法,如何化为一座座大桥,跨越江河湖海、连通沟壑峡谷?细阅徐科英的工作轨迹,或许能一览其中奥妙。
39岁的徐科英是中铁大桥院为数不多的女性桥梁设计师,她白净的脸上很少呈现喜怒哀乐,看起来“波澜不惊”。然而,她参与设计的大桥却是“波澜壮阔”: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港珠澳跨海大桥、福平铁路平潭海峡大桥,个个大名鼎鼎,经常在央视、新华社、人民日报等重点栏目或重要版位亮相。
“新来的小姑娘神了!”
徐科英特别肯琢磨。“初出茅庐”时,她便让人刮目相看。
2005年,徐科英进入中铁大桥院,当了一名桥梁设计师。她参与的第一个项目,便是获得桥梁界“诺贝尔奖”的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徐科英负责主桥钢梁设计工作。这对任何一个没有相关经验的人来说,无疑都是巨大的考验。
“这么重要的桥梁,让你担负主要工作,当时忐忑吗?”“不怕。不会就问、就学。”徐科英说,当时她师从钢梁老专家赵廷衡,有他在旁指导,她一点也不担心。老专家毫无保留的悉心指导,加上自身扎实的基本功,徐科英很快就进入了工作角色。
钢梁设计,特别烦琐,细节至关重要。细到每件杆件的截面是多少?钢板要多厚?都需要反复的检算、核算。徐科英当时担负核算工作,成百上千根杆件,一根根核算,工作量非常大。
徐科英一边算,一边琢磨:按照目前的算法,太复杂,效率太低。能不能换种算法呢?疑问很快就变成了实际行动。几个月锲而不舍地运算,她居然成功开发出了一套钢桁梁智能设计系统。过去一天才能完成的计算量,现在只要几分钟,工作效率大大提升。
“嘿!新来的那个小姑娘神了!”很快,大家都知道徐科英开发出了一款“神器”。这套系统,先后在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等多个重点工程项目的钢桁梁设计中成功运用。截至目前,徐科英已获得7项国家发明专利。
女设计师的“侠骨”与“柔情”
徐科英特别坚强。她犹如钟摆,忙碌地奔波在工作和家的两端。
平潭海峡大桥位于世界三大风口之一,每年7级以上大风超过200天,最大浪高约10米,曾被称为“建桥禁区”,建造难度和风险极大。徐科英负责的是该桥三座海上主塔的设计。一次,现场恰逢7级大风,她乘坐的船在风浪中抵达桥塔。一下船,她吐得稀里哗啦。吐完了,她用手在嘴角一抹,冲锋衣一扯,帽子一戴,脸色煞白地爬上桥塔,解决了多个设计与施工中的难题。
“你不能因为你是女同志就可以不上塔,设计师不分男女,都有这份责任。”徐科英的解释多多少少有点男子气概。
女人疼孩子。常年加班、出差,徐科英总觉得欠着孩子一份情。4岁的女儿虽然不知道妈妈这份桥梁设计师的工作有多了不起,但似乎已经明白了很多事。“妈妈,你又要加班吗?”“妈妈,你出差什么时候能回?”孩子稚嫩的声音,让徐科英每次都泪眼婆娑。
为了能多点时间陪孩子,她在单位附近租了房子,找了一所比原来更近的幼儿园。“和孩子多呆一分钟,我都很珍惜。”为此她想了很多办法:坚持每天早上送孩子去上学,陪伴无时不在;加班的时候,丈夫在家播放她提前录好的读本,孩子在家一边看书一边听妈妈念,也算是一种陪伴。
事业和家庭,孰轻孰重?妻子、母亲和桥梁设计师,几种角色应该如何转换?徐科英也没有标准答案。
2017年12月31日,徐科英向孩子承诺:元旦妈妈可以放假三天陪你出去玩。可就在当天下午,徐科英接到所长的电话:有个项目很急,只有你最熟悉,可能要牺牲你元旦休息的时间,你能接吗?徐科英确实犹豫了:一来,她不忍看到孩子失望的眼神;二来,按照当时的条件,她怕三天时间里根本完成不了这项任务。可她转念一想:领导这时候找她,肯定也是万不得已。连续三天,徐科英每天都工作到深夜12点。元旦过后上班第一天,一个完美的斜拉桥方案呈现在领导面前。
情牵“大国梦想”的女人
徐科英特别好学,更珍爱设计工作。在她的内心深处,一直蕴育着一个“梦想”。
“成长来源于积累和总结,创新来自于深刻的理解。”这是徐科英的收获和体会。她就是这样一个淡定的女子,没有急功近利,不骄不躁,却能主动担当,沉淀积蓄、提升“内功”,逐渐脱颖而出。2016年,徐科英荣获中国中铁青年岗位能手,2017年获得湖北省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
桥梁设计是一份竞争十分激烈的工作,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稍有懈怠,就会被同行超越。去年,她因严重腰伤在家休养期间,还坚持学习BIM设计。“国外桥梁设计已大量采用BIM技术,整体效率的提升极为惊人,但国内才刚刚开始,任务十分紧迫,中国人不能掉队啊!”这是她的考虑。
今天,中国的公路桥梁总数超过80万座,铁路桥梁超过20万座,世界前100名的桥梁,有80多座来自中国。中国桥梁设计师的灵感、创意,让大桥融入自然,神韵飞扬。他们的视野和情怀为“中国桥”增添了格外的魅力。
让“中国技术”成为“世界标准”,这是百千万个徐科英式桥梁工程师的担当和梦想。 刘峰 王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