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勤学 股份公司总部机关
记忆里,小时候农村的集市,透着满满的乡土情味。三村五庄,选择在一处交通相对便利的宽阔场所,逢农历三六九或者二五八,大家不约而同地带上自家产的蔬菜、水果以及杂货物品,天不亮就起早抢占最佳摊位,以求能实现最快的“畅销”。乡里乡亲,纷纷来到这个琳琅满目的集市,采购自己所需,谓之赶集。
那时,家中拮据,对于省吃俭用的父母来说,不是逢年过节,绝然不舍得去赶集的,因为赶集就意味着花钱,增加开销。平时,勤劳的母亲在房前屋后开垦出几片并不肥沃的菜地,在不同时节,分别种上黄瓜、豆角、茄子、大葱、辣椒、大白菜、西葫芦、南瓜、西红柿等蔬菜,基本能够满足自家所需,也足够绿色自然。但肉菜是地里种不出来的,所以我们的饭碗中也难得“荤腥”。
我们兄弟三个,向来都是翘首以盼过年过节的,这样便可美餐一顿,也可有新衣新帽穿戴。恰逢节日,父亲就会一大早,挎上竹篮子,骑上自行车,到集市上购买猪肉、鱼等令人垂涎的“大菜”。母亲的手巧且快,不出半小时,就会从家中的灶台传出沁人心扉的香味。冬天赖床的我们,便会撒欢儿似的钻出被窝,端上大空碗,围着来不及解下围裙的母亲,争先恐后地恳求母亲多给自己盛一勺。有时,父母还没来得及吃上半碗,我们兄弟几个的碗就见底儿了,肚子也圆鼓鼓了。有时,父亲从集市上买了香蕉、苹果等“稀罕”玩意儿,兄弟们时常出现因分配不均争吵哭闹,无论是哭的、还是笑的,最后,都会狼吞虎咽的把水果吃光。
现在,社会发展了,农村农民的生活也好起来了,儿时的集市也逐渐被每村都有的生活超市所取代,没了人气儿,集市自然也萧条了。前段时间,在与父亲通电话得知,母亲身体不太好。我便带上妻子和女儿,急匆匆赶回老家探望。知道我们要回来,本来,精神萎靡的母亲与父亲一起,早早地守在村头等候。一见面,父亲就一把把近6岁的女儿先是抱在怀里,而后举在了肩头。这个镜头,定格在了我的心里,禁不住一阵心酸,满怀愧疚地问候了声:“妈,您身体好些了吗?”而母亲却轻描淡写地说:“我没事儿,好着呢!我还跟你爸说,不让你们回来呢,拖家带口的,折腾小孩子,还耽误工作。”这时,我的眼角酸酸的,鼻子抽搐几下,分明嗅到了深深父爱母爱的味道。坐到堂屋,陪父母聊了一会儿,快到吃饭光景了。父亲关切问道:“孩子喜欢吃什么菜?我赶紧去买一些。”我还没来及回答,妻子接过了话:“爸,不用太麻烦,孩子爱吃花菜,清淡些的。”父亲迅速起身,赶往距离家约有1公里的生活超市去采购。买回来后,妻子帮着母亲一起在厨房忙活,转眼工夫一桌子热气腾腾的饭菜就好了。看着吃得很香很满足的女儿,父母很释然。父亲不经意间问道:“菜花六块钱一斤呢,真贵!你们北京多少钱一斤呀。”我和妻子都接不上话。因为,平时都是去超市直接买,基本是没在意这个菜多少钱、那个菜多少钱的。一种莫名的情愫,在心中升腾。习惯节俭的父母呀!生活条件改善了,依旧牢记艰苦朴素的好传统,酸楚且敬佩。
希望小女儿长大一些能明白,赶集的趣事和苦辣酸甜,还有老一辈父母亲腰背微驼、挎个竹篮赶集千询万询与摊主讲价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