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17年12月13日
举一纲而万目张 解一卷而众篇明
——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系列谈之二
文章字数:2,08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的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我国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作出的一个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政治判断,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奋斗方向、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从根本上说就是不断认识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在众多矛盾中,认识和化解主要矛盾是我们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于十一届六中全会正式明确,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经典论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以此为理论基点,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跨越,以“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性成就和“深层次、根本性”历史性变革为标志,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面临着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需要,面对着的是“更平衡更充分”发展的需要,中国共产党人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十九大报告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判断,在延续原来需求与供给对立统一认识框架的基础上,牢牢把握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牢牢把握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视野,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透过时代的表征,我们看到历史的逻辑。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背后,是国家综合实力的跃升,是时代的一次次递进。30多年的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五年的砥砺奋进,我国站在“强起来”的新历史起点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与此相对应,我们还存在着城乡不平衡、地区不平衡、人群不平衡、有效供给不足、结构失衡、供需错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还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还有待提升、生态环境建设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已经日益成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我们党的伟大就体现于敏锐把握新阶段新形势,准确地抓住了这些变化,作出了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科学判断。将“物质文化需要”升级为“美好生活的需要”,将衡量人民幸福感的指标升级为综合指标,拓展了人民群众需求的内涵,体现了我们党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身的“奋斗目标”的使命担当、价值追求;将“落后的生产”改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揭示了发展进入新阶段面临的更为复杂的“发展起来的问题”,体现了我们党聆听时代声音、回应时代呼唤的伟大品格。这一新判断为我们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立靶定向、奠定基础。
  在提出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同时,我们党对我国基本国情和国际地位判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超越现实、超越阶段而急于求成,保持着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强调“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必须“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这是我们党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等的结合上辩证把握当前中国社会发展而作出的科学结论,是对新时期社会主要矛盾论断的必要补充和有力提醒,二者相互呼应、互为补充,蕴藏着“变”与“不变”、“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闪烁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光辉,有利于我们克服各种“左”和右的错误观念,把社会主义事业顺利推向前进。
  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新时代是大有可为的黄金时代。中国中铁必将紧跟新时代的律动,担当新使命,拿出新作为,展现新气象。作为一家国有骨干企业,中国中铁享有“开路先锋”盛名,现在已经成为集“四大板块”“八大业务”于一体,“上中下游”协调发展的管理技术密集型的特大型企业集团,要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要求,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发挥带动作用,认真研究人民群众对高铁、公路、机场、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建设等方面的新期待,努力占领世界制高点、掌控技术话语权,在激烈的市场浪潮中,在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基础设施需要的同时发展好自己、壮大自己。要认真研究广大员工在思想、素养、诉求等方面的新变化,持续广泛开展“工地生活、工地卫生、工地文化”“三工”建设活动,改善现场员工的工作生活条件,健全完善关爱员工服务体系,在思想上解惑、在精神上解忧、在文化上解渴、在心理上解压,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地解决员工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继续推进农民工与员工同学习、同劳动、同管理、同生活、同报酬的“五同”管理,让农民工兄弟的生活越来越美好、越来越幸福。 王兆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