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17年08月30日
《年轻》真好!
文章字数:980
  □ 李婷 中铁国际商贸公司
 
  “年轻,并非人生旅程的一段时光,也并非粉颊红唇和体魄的矫健。它是心灵中的一种状态,是头脑中的一个意念,是理性思维中的创造潜力,是情感活动中的一股勃勃的朝气,是人生春色深处的一缕东风。”这是德裔美籍人塞缪尔·厄尔曼70多年前写的一篇短文——《年轻》的开头段落。这篇文章因为得到了美国麦克阿瑟将军的青睐,而闻名于世。
  《年轻》这篇散文与我小有一段缘分,并且也是我最钟爱的短文,没有之一。
  初见《年轻》,是在1997年大学期间的英美文学课上。记得是由全英语系里口才最佳的才子老师——Mr.杜为我们激情解读的,当时不到20岁的我正处于懵懵懂懂、莽莽撞撞呆萌状态,除了钟情于老师充满磁场的魔性声音外,隐约回忆得起来的不过是《年轻》中遣词之朴素、句式之优美罢了。至于对“年轻意味着甘愿放弃温馨浪漫的爱情去闯荡生活,意味着超越羞涩、怯懦和欲望的胆识与气质”这样的内涵美句,就谈不上有什么深刻的理解了,更别说对《年轻》中的人生观有何见解。
  再见《年轻》,是在2001年中南大学英语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试卷上。当时的考题要求是“英译中”,在紧张到大气都不敢出一口的考场里,突然看到了这么熟悉的英文原文,激动得眼泪差点流出来!答卷上,我几乎给出了标准答案:“无论是60岁还是16岁,每个人都会被未来所吸引,都会对人生竞争中的欢乐怀着孩子般无穷无尽的渴望。”稍稍遗憾的是,当年的这场考试因为政治科目分数不够,以失败而告终,但从此,《年轻》这篇文章在我心中扎下了根。
  最近接触《年轻》,是在今年的微信朋友圈里。此时的我已经工作多年,过了“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龄,岁月之刀对我也不曾留情,在我的眼角和额头也刻画出了痕迹,“粉颊红唇”也成了昨日记忆。此时,再读《年轻》时,以前不能深刻理解的句子瞬间变成了为我量身定制的心灵鸡汤。在曾经的梦想刚被稍有些呆板和乏味生活掩埋,开始有了些泄气和抱怨,差点忘记要去捕捉着每个乐观向上的电波的时候,《年轻》提醒了我:只要勇于有梦,敢于追梦,勤于圆梦,我们就永远年轻!
  塞缪尔·厄尔曼年届70才开始写作,传世作品就有风靡全球的《年轻》;摩西奶奶农作一生,直到76岁才开始绘画,80岁时即1940年在纽约举办个展,引起轰动……他们用自己做榜样向世人诠释了“人生没有太晚的开始”的真正含义。保持对生命的无限热忱,对希望的执著渴求,不虚度岁月,不荒废生命,“年轻”则不会像流星般转瞬即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