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每天中午一点左右,在中铁五局贵州公司中老铁路项目部重点工程空琅村隧道2号斜井隧道口的大树下,总是坐着两个男人。一个黄皮肤20岁出头的年轻小伙子,一个皮肤微黑40来岁的中年人,他们手拿记事本,一边交谈,一边记录,有说有笑如兄弟……
杨海,23岁,中铁五局贵州公司中老铁路项目部技术员,号称中老铁路线上的“语言通”。原因是项目部刚进场时他用一口流利的英语帮助大家对外协调,但后来他发现英语也只是少部分人听得懂,于是努力学习老挝语,不到半年时间,他现在基本能与当地人沟通。
阿江,40岁,老挝人,是项目部外租设备装载机司机。他有三个孩子,大的已经20岁,小的才3岁。在老挝这个发展相对滞后的地方,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是很难找到的。他很想多挣点钱让小的两个孩子上学,所以很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凡是有人愿意教他中文,他都会认真地学习并记录下来。他说:“把中文学好了,跟这里指挥我干活的人就好沟通,就业机会就会比别人更多。”
二
“第一次和他接触是在进行便道施工作业时。他长相微胖,一眼看去,就是比较憨厚老实的模样。当我正想着如何与他交流让他开始作业的时候,他反而先笑着跟我打招呼了。他说‘你好,需要我怎么做’,当时我心里震惊又欢喜,震惊的是他的普通话说得还算标准,惊喜的是他懂得一些中文,沟通起来没有那么大的难度。恰好当时自己开始学说老挝语,于是我们两个商量好他教我老挝话,我教他说中文。”杨海说。
该项目在前期临建工程施工中,劳务人员来自中国、老挝、缅甸、柬埔寨等四个国家,大多数为老挝人。由于语言不通,现场作业指导缓慢,严重影响了施工进度。作为现场负责施工的杨海,深刻地体会到沟通才是加快效率与提高质量的桥梁。
学习老挝语的第一天,就从“上下左右前后”“推碾压挖装卸”等词开始。每当杨海老挝语的发音不正确,阿江总笑着纠正,再加一句“用中文怎么说”。
工作在互相交流中有序开展,他们俩总能比其他机械先完成任务,然后就到树荫下休息,等待项目部同事送盒饭来。
有次等待中,阿江不知从哪里找到一张破旧的草席,铺开后邀杨海坐下,再拿出一本破了皮的笔记本,一支笔。杨海有些讶异,阿江却露出那招牌的笑容对杨海说:“现在我们开始中文学习。”“我厚着脸皮把他的笔记本拿来看,本子上密密麻麻地写着我不识的老挝文。他指了指草席‘sai,老挝话,中文怎么说’,我告诉他‘草席,也可以说草毯’。我看着他在一个单词后又写了一串字符,想来应该是如我刚学英语时‘我爱你——爱老虎油’一样的东西。”杨海笑着讲述阿江学习中文的有趣故事。
三
杨海不禁有些乐,还想说些什么时,突然发现阿江的表情有些感伤。阿江说:“我,孩子,学校没钱,学好中文,真好……”阿江的话语变得有些涩,紧皱着眉头,应该是在心里努力思考该怎么用中文向杨海表达些什么,最后还是失败了……他情不自禁地说了很多老挝话。杨海听不懂,只是看着他的眼睛,看他有时嘴角的笑与有时眼里的酸。
阿江看着杨海,有些不好意思,抓抓脑袋,话语却坚定而认真,“中文,学习,没钱,我回家教孩子。”杨海心中颤动,有些抽搐地疼,感受到在这个发展程度相当于几十年前中国的地方,百姓对知识的渴望。杨海笑着对阿江说:“在中国,有伟人说过,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你知道吗?这条铁路,是中国最高领导人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的组成部分,铁路建成通车后,老挝的交通将会有质的飞跃,经济、科教都会得到巨大的发展……”
阿江有些疑惑。反应过来自己突然的言语对于阿江来说太过于复杂,杨海学着他挠挠头,傻笑着“铁路,好了,孩子可以读书,有漂亮衣服。”
阿江竖起大拇指,笑得很开怀……
如今的阿江在施工现场,也会主动教身边工友一些简单的中文。
项目副经理吴晓旭说:“杨海这小子好学,很聪明,老挝话学得真快,现在我们出去都带着他去翻译,特别是对现场劳务人员的有效沟通,加快了我们项目部的大临工程建设。”
笔者笑着问:“杨海,老挝话学得那么快,是不是看上老挝美女了,急着学了好沟通哦!”“梅姐,你是不知道我每天指挥那些老挝劳务人员干活,沟通起来完全是指手画脚,太费力费时了,现在学会了老挝语,现场安排工作起来容易多了。” 任梅 阿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