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17年08月09日
筑建中巴情
文章字数:1,224
  □张格铭 中铁国际川铁公司
 
  几个月前驶入塔尔,前路笔直顺畅,沿途是一望无垠的荒漠,闷热的空气压得人眼皮抬不起来。偶尔见到几处人烟,忽然提起了精神,那一个个近乎赤身裸体、皮肤黝黑放光、在炙烤的毒阳下或放牛放羊,或沿街乞讨的孩童吸引了我的注意。心想,教育的落后,或许就是这个国家落后的根本原因吧。
  一次聚会,偶然间听说项目临近村子即将修建学校的消息,我的心情无比激动,借中方建筑队伍之力发展教育,这无疑是个相当明智的决定。的确,很快经过项目领导与巴方政府的友好协商,顺利达成共识,我方将助当地修建学校。
  一辆装载机缓缓驶进邻近的Bitra村,所谓村子,不过是零星错落的几座草木堆起的棚屋,在烈日的烘焙下仿佛可以自燃,车子后面追赶着几个光着脚板、在砂土与树枝上磕磕绊绊奔跑的孩童。随着村长的指引,那所饱经沧桑的原校址渐渐映入眼帘:矮小的房间,挤满瘦弱的学生;充足的光线,得益于只有框架的四壁;破旧的桌椅,被擦得一尘不染;残页的课本,不知传递了几代人;一位教师,却要撑起整片知识的天空……一切都简陋得难以想象,让人心疼,你甚至会怀疑为什么每天他们会顶着炎炎烈日赶往这里。但当这40多双渴望知识的眼神一同聚集在那张硕大的黑板上时,我懂了,这就是知识的力量。
  一间校舍,不大,却可以为这群学子们提供一座稳定整洁的庇护空间;500米操场,不长,却可以为孩子们提供一方平整安全的活动场地,在灵魂受到滋养的同时,也能历练一副强健的体魄,朝气蓬勃地健康成长。
  几天之后,我们带着精心挑选的书本、糖果、气球等礼物重返“校园”,远远望去,经过重新粉饰的教室脱胎换骨,在日光的照耀下格外耀眼。看到我们到来,几个学生兴高采烈地跑出来迎接,一双双欢喜的大眼睛,在黝黑的面庞映衬下,格外明亮。走进教室,大家已规规矩矩地坐在新买的、排列整齐的课桌椅上,可能是早就知道我们的到来,都换了新衣服,教室里原有的酸腐味也消失殆尽。随着我们将带来的物品一件件搬进教室,这些小家伙们开始变得躁动、兴奋,我能听到他们用乌尔都语私下议论,时不时还会发出大声的惊呼。当把糖果分发给大家时,他们毕恭毕敬地双手捧过,盯着手中的宝贝,很开心地说着“休克利亚”,让我不禁想起孩童时那个吃货的自己。
  我叫来乌尔都语翻译,想问问孩子们长大之后想从事什么职业,几个腼腆的小家伙给我的回复都是“像你们一样的工作,修房子”,或许是不知道什么叫工程师,所以没有回复职业,但可以肯定的是,在他们心中,一定很渴望有一个安稳的、遮阴避凉、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家、学校甚至游乐场,而不是道路两旁那一座座简陋、发黑的茅草屋。
  在巴基斯坦,有这样一句乌尔都语诗歌:“朋友的美好形象,就在我心的明镜之中,稍一低头,就能看见。”当那位巴铁这样告诉我时,我读懂了他的心思。
  长期以来,中巴友谊像一棵茁壮成长的大树,根深叶茂。在巴基斯坦,人们用“比山高、比海深、比蜜甜”这样诗歌般的语言来赞颂中巴友谊。在中国,人们都把巴基斯坦称作“真诚可靠的朋友”。中巴关系坚如磐石,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