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平常人会认为贴着高楼墙壁从事清洁工作的“蜘蛛侠”了不起。而在刚刚合龙的中铁广州局深茂铁路JMZQ-3标段潭江特大桥工地,却有着一群更加了不起的人,他们在高达159.6米的独塔混合梁斜拉桥的索塔内,做了7个月的“塔内人”,于7月中旬安全优质地完成了塔内设施安装任务。
在大桥乳白色、H型独立索塔的左右空心塔柱里,必须安装方便人员维护和检修的爬梯与检测平台。从下塔柱侧面预留孔开始至上塔柱顶端,一共要安装360多个牛腿、34层平台与34个Z型回旋斜爬梯、80米的垂直爬梯及9层电梯平台。艰巨的安装任务落到中铁广州局二公司钢结构公司的肩上。如果在正常空间安装,这些构件只需要1个月的工期即可完成。但在无电无路密闭高耸的桥塔内安装,就显得举步维艰了。
一
安装工作从一个高1.5米、宽0.8米的下塔柱预留孔开始。这是预留给检修人员的入口,只能容一个人弯腰进入。对于需要安装的爬梯成品及每块长2.2米左右、宽1.2米左右、重达200多公斤的检测平台来说,整体是进不去的。工人们只能如蚂蚁搬家似地将材料拆分成小块,一点点地送进塔内,再精细地焊接拼装起来。
如果把主塔比作巨人的腿,下塔柱就是巨人的小腿。这是一个密闭不通风的空间,高达25米,进去以后除了混凝土墙体只有无尽的黑暗。工人先在塔底安了一盏照明灯。
塔柱内是一个无法借助高端机械设备来提高安装速度的空间。工人们只能用肩扛、手抬、手工拼装的方法进行安装。
最开始的工作进度可以称为“裹足不前”。炎热的天气,使得塔身呈“熔炉”状态。镀锌材料与焊条熔合时释放出的有毒气体与烟尘,混合着高温热浪充斥在密闭空间里。工人们没干几分钟工作服就湿透了,一个小时不到,口罩上的过滤网就会堵塞,烟尘呛得他们嗓子刺痛几乎无法呼吸。面对如此恶劣的工作环境,工人们集思广益,利用空气循环一吹一吸的原理,改造了两个直径600毫米的风扇,一个放在塔底吹风鼓气,一个放在洞口吸气排烟,解决了下塔柱通风的问题。
二
安装的顺序来到“巨人的右大腿”即右中塔柱内时,工人们自制了一台小型卷扬机,将分解的材料带到指定的位置进行预拼,再进行安装。虽然这缓解了材料的运输问题,但却不是万能的。因为爬梯及平台长度随着塔身的宽窄变化而变化,斜的爬梯顺着塔壁旋转而上,安装后的两道爬梯之间只有五六十厘米的间距。间隔空间的距离太窄,吊装时稍有不慎材料就会卡在爬梯中间,从而拉断钢丝绳,造成不可预知的安全事故。
为防止意外发生,工人们在拼装检测平台时,舍弃了用卷扬机吊装花纹板。他们将切分成小块的花纹板一块块用人力背到指定位置。200多公斤的平台即使分割成小块,每块的重量也不低于40公斤,拼装一层平台至少要搬6块。随着安装层数的增高,检测平台的材料与电焊机要一起转移,来回上下楼梯的次数越来越多,背着板子的步伐也越来越蹒跚。这样的结果就是每装完一层构件高度就增加3米,而难度也相应增加几倍。
三
工人们在“巨人的左大腿”的位置碰到了危险系数和难度最大的问题,即左塔柱中间部分80米电梯平台的安装。
这个80米高的空间要安装电梯,爬梯不再是Z型回旋的斜爬梯,而是贴在墙面的垂直爬梯。此外,每隔10米还要安装一个电梯平台。塔内壁与壁的间距约为6米,工人们不可能徒手在光秃秃的墙体上进行安装作业。空间有限,小型卷扬机只能安装1台,承载也只限1吨。为了防止超出限定吊装指标,钢丝出现断丝、卡住、脱出定滑轮等现象,工人们按现场情况设计制造了一个吊篮。正式施工时,他们用粗钢丝绳吊着小吊篮,吊篮外面挂着事先拼装好的爬梯,吊篮内装着工人和电焊机,用卷扬机拉升到与安装位置相邻的平行处。这时,吊篮离左右塔壁都还有2米多远,工人们够不到安装梯子的塔壁。他们找来长竹竿,撑住对面的墙体,使吊篮往相反的方向摆动,靠近另一侧内壁时,迅速找到预埋件固定梯子,再进行焊接施工。
每次的单项安装工程只能由4个人完成。面对重重困难,他们坚定“每完成一节,就离胜利更近一步”的顽强信念,以“慢工出细活”的方式,最终实现了愿望。每次他们从塔里满身灰汗出来的时候,看到他们的领导、业主或者前来观摩的客人都会称赞:你们不是工人,而是现代的鲁班,你们用工匠精神,一点点地完成着挑战,一次次为塔内安装着最优质的产品。 孙晶 朱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