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17年05月10日
工地上的“母亲”
文章字数:762
  □ 钱春华 中铁广州局
 
  工地上的“母亲”,是值得我们尊敬和关心的。
  记得1989年刚参加工作时,一个工程队有三百来号职工,双职工居多,孩子能在工地上幼儿园。每一个母亲在下班后,都会欢快地奔向园区,搂起自己的孩子。这种母爱,触手可及。可是,孩子在六岁的时候,就必须送回到家里上学。这时候,工地的“母亲”面临两难选择:把孩子送回家,让老人带,或者自己停工,回家带孩子。能够两全齐美的唯一办法是母亲调回机关,工作家庭都能兼顾。2000年时,每个工地实行了项目管理制,职工精简到只有三五十个人,甚至二十来人,幼儿园不再办了。工地的“母亲”从待产起,就得离开工地,一直到产假结束。有些母亲甚至为了孩子,离开工作岗位。
  回到工地的“母亲”,为了工地上的事业放弃陪伴孩子成长,注定缺席孩子最需要母爱的时期,有了事业,却又亏欠了孩子,深以为憾。
  在公司机关工作时,我每年都能看到年轻的母亲来找领导,要求调回机关工作。她们拿出学历和业绩,端出愿望,只求工作岗位能安排到后方。床前小儿女,天下第一情,子在巢中盼母归,工地“母亲”的愿望,领导无不动容,可是又不能个个都能安排妥当。
  等到孩子上了大学,远离家门的时候,与母亲的关系就成了一道明显的分水岭。过多的母爱,对他来说已是负累,他要展翅高飞。突然卸下育儿重任的工地“母亲”,就像一个负重的路人落下了包袱,浑身一轻,可是失落感马上而来。家里空荡荡的,那呀呀的学语声,小企鹅一样晃动的白胖身影,都不见了。一枕黄粱间,物是人非。这时,与工地有关的“母亲”,很难再重回工地,捡起年轻时的梦想。
  工地的“母亲”,无论做出过哪种选择,都值得我们尊敬和爱戴。正是有了她们的全力付出,才保证了我们一线施工的正常进行。她们,既是一线的生力军,又是后方家园的守护神。
  时光匆匆,年华如水。工地上的“母亲”,一直在我们的各个工地绽放,温暖而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