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兴文 中铁隧道股份公司
建功立业不怕难
1965年秋天,铁道部第二局十二处由于施工人员短缺,来到了韩礼芳家乡招工。当时年仅19岁的韩礼芳,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当听到要招工人参加成昆铁路修建时,他毅然选择了离家,背起行囊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背起了行装扛起了枪,雄壮的队伍浩浩荡荡。同志呀,你要问我们到哪里去,我们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唱着雄壮的《铁道兵之歌》,万名筑路大军浩浩荡荡地挺近祖国西南的崇山峻岭。
经过四天的长途跋涉,韩礼芳和同乡数百人来到了成昆铁路沙木拉达隧道的所在地四川省喜德县。
“那时全靠人力,肩挑背扛,很多东西只能一步一步往上搬。没有先进的技术,连风钻都很少,很多隧道开挖钻孔都是拿大锤和钢钎一点一点凿孔再爆破,一天下来,工程进度只有0.5到1米。”相比现代的施工速度,沙木拉达隧道的施工难度难以想象。
寻亲之路五十载
1968年的一天,一场突如其来的山洪带走了几十名鲜活的生命,年仅22岁的韩礼芳在此次事故中不幸罹难。得知噩耗后,韩礼芳的妻子痛不欲生。两个小女孩1个7岁、1个4岁,还不懂妈妈心中的痛。
“礼芳,你走好,我会将两个孩子抚养长大成人。”由于当时条件所限,一个女人带着两个孩子不方便去扫墓的缘故,一晃几十年的时间就这样过去了。等孩子长大成人,想再去找丈夫的墓却怎么都找不到。没能亲自为韩礼芳扫一下墓,成为这个家庭长久以来最大的遗憾。
相逢却在偶遇间
2017年,中铁隧道集团举行了盛大的“重返沙木拉达”活动,缅怀历史、传承壮志。而作为企业劳模的母永奇有幸也参加了此次活动。
有时候上天在冥冥之中好像有所安排,几十年的寻找往往相遇在不经意间。“我在给烈士献花的时候,突然看到了一个跟我去世的外公一模一样的名字,当时我的心里又激动又沉重,但我又不敢确认,于是赶紧拨通了妈妈的电话,发过去照片。经过确认,那的确是我外公的陵墓。”母永奇说。
在得知这一消息后,母永奇家人连夜乘火车赶到了沙木拉达烈士陵园的所在地四川省喜德县。下火车时,一位85岁高龄的老太太腿脚以及眼睛都已浮肿,那正是母永奇的外婆,韩礼芳的妻子。
青山处处埋忠骨,还身何须桑梓地。五十多年的苦苦寻找,今朝终得相见,虽是一座青冢,但一家人也终了一桩心愿。
江山代有才人出
外公为中国的铁路事业献身,母永奇也在新时代里为中国轨道交通事业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才华。
“我只在照片里见过外公,也听母亲提起过外公的生活点滴。但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觉得自己和外公如此亲近。”母永奇说。
从参加工作伊始,母永奇就立志做一名像外公那样甘于奉献的隧道人。7年间,他翻阅了长达100余万字的技术资料,记下了12本厚厚的学习心得,由他创造的渣土改良掘进方法在盾构施工中得到了广泛运用。作为一名盾构主司机,他认真钻研盾构操作,常常在洞子里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迄今已驾驶盾构机掘进了十余公里。
我们怀念过往岁月和逝去的英灵,更多的是寻找精神的慰藉和指引。在物质丰裕的年代,我们更需要的是信仰。先辈未竟的事业,是我们奋斗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