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持续不断地提升项目现场管理水平,中铁上海局煞费苦心、大胆尝试。最近,他们邀请上海市交通、水务、地铁等业内“行家”“对手”到市交通质监站认可的“样板工程”上海地铁14号线20标项目现场“找茬”。
中铁上海局承建的20标项目,包含金粤路站、金港路站、锦绣东路站3个车站,合同工期三年多,是最后一条上海市中心大规模建设的全地下线路,具有站线长、跨度大、节点多、工期紧、施工场地受限等特点和难点。
带着镣铐跳舞
“施工点离居民区这么近,施工噪音、扬尘问题怎么解决?”“工序时间如何安排?”“车辆渣土怎么处理?”……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总裁办金主任一口气问了现场的几个文明施工问题,让项目部管理人员“应接不暇”。
针对现场特点和难点进行施工,施工人员戏称为“带着镣铐跳舞”。进场以来,项目部严格坚持标准化作业和文明施工统筹兼顾,践行“绿色、文明、环保、便民”理念,从文明施工、绿色环保、可循环利用、资源节约等方面多措并举,积极推广绿色施工技术,走出一条绿色“新”路。为控制施工污染,项目部编制了环境风险测评报告,构建了一套完整有效的扬尘、水、光、噪声污染治理的环保体系。为走出施工管理“热一阵、冷一阵”的怪圈,项目部不惜重金投入环保智能设施,先后购买了降尘除霾智能监控系统、自动喷淋设备、噪声监测仪等先进设备,变人工控制为机器智能控制。降尘除霾智能监控可以监测空气中粉尘浓度,当PM2.5超过75时,工地所有喷淋设备就会自动打开工作,有效快速抑制作业扬尘;噪声在线检测系统全天监控,当噪声分贝超出预设值时,系统将会发出警报。夜间室外照明灯加设灯罩,使透光方向集中在施工范围,避免了对居民区的污染。工地现场设立声屏障、隔音棚;项目部推广使用50兆帕的高压水枪替代传统的风镐凿除,降低了噪音和结构振动。
项目开工至今,未收到一起投诉和一张罚单,高标准的文明施工管理,得到各方赞誉。
打好管理组合拳
“伸缩式钢筋原材覆盖蓬很好,但是移动不方便,建议在底部增加走行轨,最好采用电动遥控控制措施。”“钢筋样品玻璃展柜的思路很好,可以给操作工人起到警示作用,建议增加更多不合格品的展示品,同时应附上文字说明,描述清楚存在哪些问题,以及可能会造成的后果。”上海市其他参建单位参观者对质量工作中的细节“挑刺”和提出的建议,成为项目部管理人员收集的重点。
项目部不断地实验、摸索、研发,利用工艺创新、后台管控、科技攻关的“组合拳”,打开标准化、精细化模式与施工工艺创新的“铁门”。
工艺创新,是标准化、精细化的开场锣。以预制清水混凝土立柱为例,由于其对混凝土原材控制、预制件精度、外观光洁度有着严苛的要求,且体形大、重量沉,给定位、安装及成品维护带来诸多不便,还给主体结构施工带来安全压力。尤其是76根清水柱的预埋件位置不一,埋置稍有偏差,就会影响信号灯与相关设备的安装精度。项目部为此成立了QC小组,专门设置了预制工厂,通过严格卡控每一道工序,重点跟踪混凝土振捣部位和时间、对型钢及每一根主筋进行对位、精确控制拆模时间等措施保证了预制柱精度。他们还经过反复试验,选用了自密实混凝土和不锈钢模板,保证了立柱预制的垂直度和清水柱的表面光洁度。
质量管控,是标准化、精细化的主旋律。为提高钢筋半成品加工质量,降低加工过程中的人为因素,减少安全隐患,项目部一改在各站点施工现场各自建厂的做法,只在金粤路站设置了钢筋加工厂,对管段内3座车站的地下连续墙钢筋笼进行集中加工,内部配置数控弯曲机、直螺纹套丝机、数控套丝机等设备。钢筋笼集中加工完成后,采用平板车运至工作面。同时,由于地墙钢筋笼在运输过程中大约需吊装3或4次,极易造成“脱焊”现象,为避免这一问题,项目部在全线首次采用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焊接地墙钢筋笼,确保了焊接质量。
科技创新,是标准化、精细化的重头戏。开工近一年来,项目部大力开展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他们将BIM技术和“云数据库”仿真模拟建筑物的真实信息,应用于场地布置、结构施工、降水方案设计等领域,使技术人员可以提前对各种建筑信息做出准确应对,最大程度上保证了施工安全。据统计,BIM技术的运用为项目避免直接碰撞20余次,减少成本80余万元,工期节约75天左右。
一系列标准化、精细化管理措施,使得上海地铁14号线20标项目从80多家单位中脱颖而出,今年项目部先后取得业主综合评比一季度第五名,二季度第二名的好成绩,得到了上海地铁建设业内认可。
“梯笼连接螺栓安装不整齐,相邻螺栓应相互错开,部分螺栓松动,梯笼底部未全部刷漆”“临边洞口护栏膨胀螺栓安装不全,四个螺栓孔仅安装了2个,不够牢固”……“找茬”是一剂良药,对质量安全管理有着独特的功效。观摩中,业内300多名行家、“对手”,或大加称赞或锁眉思索,或竖起大拇指或指指点点。他们在为这里的工艺、技术、管理创新欢呼雀跃的同时,更深层地在思考如何借鉴这些成熟的经验,并将其应用于各自的企业和自身工作中。周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