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显珅 中铁二局四公司
我爱弹吉他,尤其偏好民谣风格,自我感觉还行,一些拿手的曲子,弹得是滚瓜烂熟、得心应手。但我的琴技却总是原地踏步,让我很困惑。
一天,我到常去的乐器店里更换琴弦。这个店的老板人好,温和、客气,且是音乐学院科班毕业,专业素养了得。借着这个机会,我将我的困惑向老板求教。
老板问我:“你平常都爱弹哪些曲子?”我如实回答:“我喜欢弹奏那些我爱听和熟悉的曲子。”他又问我:“那你不喜欢和不熟悉的曲子呢?”我有点不好意思,“对那些曲子,我一般浅尝辄止,不想花过多精力。因为弹奏它们,让我感觉很不舒服,没有成就感。”接着,他继续对我说:“你原地踏步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你花在你觉得舒服的曲子上的时间太多了。我当年在学习乐器的时候,老师都要求我掌握一个技巧或一首曲子后,马上往更高、更难的方向挑战,不在已经掌握的地方过多逗留。这样,我每天会一直处在一个很不舒服的状态,因为对一个技巧或者一首曲子刚刚得心应手时,还没来得及炫耀,就被迫继续往上爬。但后来一看,这样的练习方式也让人受用无穷。”
听了老板的话,我竟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是啊,回想我学琴的过程中,每当学会了一首曲子,我便洋洋自得地兴奋很久;而在每当遇到那些一时掌握不了的曲子,我很多时候就把它们搁置,转而去弹那些我以前已经掌握了的曲子。因为弹奏它们,比让我弹奏那些半生不熟的曲子,这样有成就感、也舒服多了。所以,一直以来,我就陷在这个封闭的圈子里,看起来自得其乐,实际上是毫无进步。
其实,在心理学里面有一个叫“舒适区”的概念,指的是一个人习惯和行为模式固定后,在这种状态下就感到舒服、放松、安全;而一旦脱离这个区域,人就会感到紧张、不习惯,甚至恐慌。例如,当一个人在闲适安逸的工作环境里适应下来,突然让他脱离这份工作,去从事另一项紧张、快节奏的工作,那他多半会感觉害怕、不适应,觉得自己无法胜任这项工作。
回头审视我自己,工作已经三年有余了,我发现自己的“舒适区”越来越多,而且,我也越来越习惯待在里面,对离开“舒适区”充满着抗拒心理。所以,我一首首弹奏熟悉的曲子,一次次推掉可能有挑战的工作,一天天让自己生活得尽可能简单安逸……我已经太久没敢出来走走了。
其实,“舒适区”,并非让人真正的舒适,而是暂时地给予人麻痹。在“舒适区”里待久了,更潜在的危害是消磨人去尝试、去挑战的勇气和欲望。就像温水里的青蛙,感觉不到潜在的危险,甚至还怡然自得地嬉戏。但是一旦水温的临界点来临,那时候纵然是想跳出来,也心有余力不足了。
佛陀放弃显赫身份和舒适生活,而选择用苦行来参透宇宙的道理;毛主席刻意避开安静的环境,而选择在闹市里读书锻炼定力。观察那些真正强大的人,往往会不断强迫自己做那些让自己不舒服的事情,而不是让自己舒舒服服地安于现状。所以,如果你还有积极向上的愿望,此地不宜久留,趁早逃离出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