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鹏 中铁隧道三处
电影是人们繁忙生活中可以延伸娱乐深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的电影看过之后会给人以震撼,久久停留在其中,不能自已,而《百鸟朝凤》就是这样一部电影。
《百鸟朝凤》没有多少声势浩大的宣传阵仗,没有所谓的高颜值鲜肉、女神作为噱头,却有着一个不一样的故事,而这个故事让我震撼不已。该影片以唢呐传承人游天鸣的成长为主线,讲述了他继承师父衣钵后,历尽艰辛,克服困难最终发扬唢呐艺术的故事。
我对这部电影爱的深沉,不只是因为他的精神内涵,更重要的是我的父亲也是一名唢呐匠,所以我对此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与电影一样,父亲作为一名唢呐匠,也有师傅,只不过缺少影片中的“某家班”这种传统班底的形式,与父亲一同出去出演“红白喜事”的唢呐匠们都是各自独立的,是实实在在的农民。每逢喜丧之事,便互相联系,相约当事人家中,用唢呐这个蕴含传统气质的东西或为逝者送去哀思,或为喜结连理的新人送去祝福。
父亲他们所吹奏的不局限于传统曲目,而是加入了当下一些接地气的流行音乐,因此在广大的农村仍然拥有一定的市场,虽然辛苦,却也红火。
记忆里自从父亲学会唢呐以后,我便经常被“陶醉”到其中,因为他总会在空闲的时候自己练习以便更加熟练掌握新的曲目,也正是由于这种长期的耳濡目染让我对此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情愫,在看着这部《百鸟朝凤》的时候深有震撼。
小时候一直以为父亲吹唢呐是为了养家糊口,后来才发现我错了,原来他这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喜欢的是这门艺术,只是没有什么华丽的表达而已。记得很清楚的是他说过这么一句话:“这不是一门活计,而是一门艺术,虽然吹唢呐的人越来越少了,但总得有人坚持,吹了这么些年,舍不得放下了……”
细细数来,父亲吹唢呐也有13个年头了。的确也如他所言,吹唢呐的人越来越少了,而以此为代表的传统习俗面临没落,它们的出路在哪?在于国家的政策扶持?在于传统艺人的默默坚持?或是在于创新形式的表达?我想都有关系。像父亲一样的人,用着自己的方式坚持着这片天地,是该谢谢他们。
都说存在即合理,我觉得消失也是合理的。部分传统艺术的没落甚至消失,可能我们真的无能为力。失去了市场的艺术就像失去了土壤的庄稼,最终只能走入博物馆或者靠口耳相传为后人所知。有谁敢保证今天我们所流行和追捧的艺术形式不会在漫长的岁月里失去土壤,面临没落或消失?
有的东西,注定了会尘归尘,土归土,只是我们的努力会延缓这种消亡的速度,让消亡的故事变得可歌可泣。但,恰恰是这种坚持使得艺术消亡的很有尊严,在漫长历史中感人心肺!
父亲说,总得有人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