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纪伟
有篇谈中国式管理的文章,主要是讲:山上有座庙,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总寺的方丈知道后,就派来了住持,成立了管理机构、制定分工流程、建立协调监督考核机制。后来,管理机构越来越庞大,干活的人越来越累。意识到问题后,寺庙开始进行改革,各种方式并用,改来改去,没水吃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反而导致香客越来越少,最终累死了挑水的和尚,渴死了管理的和尚,寺庙也荒废了。
故事讲得很有意思,各种评论不断。有感觉有趣的,有感觉深刻的,也有喜欢对号入座的,但是却很少有人思考为什么会造成如此的最终结果。
最初的三个和尚有句话:“早知今日,还不如当初咱们仨自觉自律一点算了。”也许,有些人会附和这句感慨。但是,一个集体的运转,单靠每个人的自觉自律真的行么?答案不言而喻。
大多数情况下,多数人的行为动机是合法利己的。如果没有一种管理契约,“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的局面很难避免。所以,寺庙依靠管理来提高挑水效率,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偏离了管理的最终目的。寺庙赖以生存的资金大多数来自香客的募捐,所以它需要满足香客礼佛的需求。如果不能满足香客的需求,寺庙的生存就将面临困难,就更不用说挑水和尚、管理和尚、住持、方丈等等。然而,故事的发展,所有人似乎都忘了这个根本,解决各种问题也好,精简机构也罢,都是在解决表象的问题,到了最后,香客烧香反倒受了限制,只能在山门外烧。
管理偏离了根本,寺庙荒废的结果也就不难理解了。
故事中的寺庙如此,现实中的企业又何尝不是这样?各样的企业有各样的产品。究其根本,满足客户需要才是企业存在的理由。一切管理行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是提升企业的产品服务。当前,我们正在推行全面深化改革,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效率、提高效益。只有从根本上意识到它的深层含义,落实到日常每一项工作中,才能真正做到提升工作效率,提高服务质量。
莫让管理本末倒置。只有企业每名员工齐心协力,从我做起,主动工作,增强服务意识,真正理解、支持、参与企业管理,才能实现企业的新发展,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