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米徒步查看,数十次爬高下低,检查钢筋接口丝头安装是否合规,检查钻孔桩成孔是否符合标准……5月5日,当得知自己成为第十四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奖者的时候,中铁大桥局连镇铁路镇江长江大桥项目副经理兼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汪芳进淡定如常,依然重复他在建桥工地的平凡一日。
青年科技奖设立的初衷,是为选拔和奖励处于世界科技前沿的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作为全国98名获奖人中唯一的桥梁工程师,汪芳进清楚地知道这个奖项的“含金量”。但面对祝贺和赞誉,他一如17年建桥生涯里的谦逊、平和:“这不是属于我个人的荣誉,没有大桥局提供的广阔平台,没有周围领导、师长的一路帮助,我不会有今天的进步。光荣属于全体大桥人。”
17年技术创新路不止
获奖人中唯一的桥梁工程师、代表湖北省的仅有的两名获奖人之一,汪芳进为何能从全国数百万青年科技工作者中脱颖而出,成为令人尊重的那98人中的一位?
1999年毕业于西南交大土木工程专业的汪芳进,从大桥局二公司技术员做起,先后在大桥局港深西部通道项目、设计分公司、工程部等多岗位历练,目前在世界级公铁两用悬索桥——连镇铁路镇江长江大桥工地任职。
在最初的桥梁施工实践方面,汪芳进先后在芜湖长江大桥、漳州战备桥、厦门同安桥、港深西部通道深圳湾大桥等工地从事现场技术工作。
在特大桥梁的施工设计方面,汪芳进先后负责了武汉二七长江大桥、南广铁路肇庆西江特大桥、合福铁路铜陵长江大桥、嘉绍大桥、武广高铁东平水道桥、渝利铁路韩家沱长江大桥等10余座重大桥梁工程技术方案研究和全桥的施工组织方案设计,组织了二十多座重大桥梁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的评审和论证。
在桥梁技术管理工作方面,汪芳进先后牵头主编或参与编修了《桥梁施工结构设计指南》等指导性文件和《标准化围堰》《标准化梁场》等10余项企业技术标准,承担了“强涌潮区单桩独柱柔性墩刚构节段预制悬拼施工技术研究”等8项重点科研课题研究工作。
17年来,汪芳进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学技术奖、技术创新成果奖等重要科技奖项6项,拥有国家发明专利17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这样的业绩,是一位优秀的青年桥梁工程专家理当抵达的高度。
纸上多费功夫现场少走弯路
17年来,无论岗位怎么变动,汪芳进从事的工作始终未曾离开技术领域,也始终保持严格认真和精益求精的信念。
中铁大桥局青年工程师王令霞,是汪芳进在设计分公司时的同事、下属和徒弟,曾多次在中国中铁、大桥局技术比武中夺魁。对于师傅的认真、较真态度,王令霞印象深刻,并始终牢记。“宁可纸上多费功夫,也要现场少走弯路,是他在业务方面提的最多的一句话。”王令霞说。
在做施工设计工作期间,汪芳进的妻子经常埋怨他,因为他经常晚饭后又跑到设计室与徒弟们一块儿加班研究方案。多少次,家里带孩子、做家务只有妻子一个人,甚至连一起散散步都是奢望。
在嘉绍大桥施工中,当时国内外没有强涌潮区下的单桩独柱柔性墩钢构连续梁的节段预制拼装的先例。经过反复研究,汪芳进根据水文条件、受力特点等情况,研究并解决了如何在强涌潮区修建重载栈桥及施工平台的技术难题。仅这一项,就进行了10个月的现场沟通和数次更改方案.。
桥梁工程师的无价之誉
“我对理工科有很大兴趣。进入大学,我认真学习专业,记得力学成绩当时在班里一直是名列前茅。理论力学一般总是考满分,好像只有一次是99分,这为我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汪芳进回忆说。
后来,汪芳进一直保持了一个良好习惯——对专业相关的资料用心收集和消化。初到芜湖长江大桥工地,作为当时的世纪工程,大桥施工设计方案资料浩淼,汪芳进对相关资料做了认真的收集和整理。“在学校就养成习惯,我对很多专业的东西都很感兴趣,喜欢搜集资料。很多资料搜集起来后,一时半会儿消化不了就先整理,有空的时候再学,真有点如饥似渴的感觉。”汪芳进说。
2011年底,武汉二七长江大桥通车,汪芳进带家人坐车经过大桥时,高兴地对儿子说,你看这高高的塔,很多创新都是爸爸做的。以后儿子每到有桥地方就问:“爸爸这个桥是不是你建的?”又问,“武汉长江大桥是不是你建的?”
“哈哈,那个时候爸爸还没出生呢。”望着对桥梁感兴趣的儿子,汪芳进笑了。这种从心底产生的由衷的快乐,多少弥补了些儿子出生时自己不在身边的遗憾。
“你既然做了这一行,首先要爱上它,才能专注它。这几年,中国桥梁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作为建桥人,我看到了中国桥梁事业发展的希望。而我每参与一座桥的设计或施工工作之后,我也获得了成就感,这就是动力。”对于自己的桥梁事业,汪芳进总结。 刘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