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16年06月15日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记“中国中铁劳模”肖磊良
文章字数:1,473
  4月28日,中国中铁在北京召开了“庆‘五一’第六届中国中铁劳模表彰暨劳模事迹报告会”,在受表彰的113名中国中铁劳模中,中铁五局机械化公司武靖高速公路第三合同段项目常务副经理、总工程师肖磊良榜上有名。他一直从事项目技术管理工作,先后参与和主持了荷日铁路、胶新铁路、津汕高速、丹通高速、西太公路、蓝周公路、铜黄高速、武靖高速等项目的技术工作,其中,西太公路《提高顶进管道位置准确度》获得2011年中质协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小组称号;他本人也多次荣获公司“优秀总工程师”“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锐意进取勇破瓶颈 
  工作17年来,肖磊良立足岗位,刻苦学习,孜孜不倦,追求卓越,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一步一个脚印地成长,成为公司技术能手和专家骨干。他参与的项目大部分都是公司的重点项目,施工方案都由他负责编制。面对各种困难,他常常主动蹲守现场,和施工员、施工队伍多方沟通,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在武靖高速项目,全线的重难点控制性工程均在标段内:有长达1.8千米的双线隧道1座,245米双连拱隧道1座;全长1.3千米的梅口巫水特大桥,全桥半山半水布设,半边在陡峭的悬崖山坡上,半边在深达20米的水中,需搭设40个水中钢平台,需要克服斜坡岩桩基施工和深水桩基施工两大难题,施工难度很大,安全风险极高。他带领测量组跋山涉水,现场测量放样,不顾身上被毒虫咬得厉害,最终将原设计依靠水中施工的方案优化为以靠山修建便道结合水上施工的方案,缩短工期半年,有效降低了安全风险,此举节约成本上千万元,得到了业主和公司的充分肯定。 

  科技攻关成绩斐然 
  针对现场的技术和管理问题,肖磊良采用PDCA方法开展QC科技攻关,取得了显著效果。继西太公路《提高顶进管道位置准确度》获得2011年中质协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小组称号后,蓝周A5《提高桩端后压浆密实度》获得2012年全国工程建设优秀QC小组活动成果二等奖。在铜黄高速项目,肖磊良推广的钢筋集中加工,充分发挥数控钢筋加工设备的优势,将工作效率提高了50%,成本降低了15%,《提高钢筋制安效率》获得了2014年省优秀质量管理小组称号。在武靖隧道为控制超欠挖量,减少爆破成本,肖磊良通过不断优化爆破方案,最终将炸药单耗量降低了11%,大大减小了炸药用量,他编写的《降低隧道钻爆开挖炸药单耗》获得2015年湖南省优秀质量管理小组称号。这些技术创新均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其中西太、蓝周A5项目盈利均在千万元以上,铜黄高速项目还荣获中国建筑业协会和中国中铁股份公司授予的“优质工程”奖。
  在科技攻关的同时,他还大力推动“节能降耗,提质增效”工作,推广“四新”应用,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其中,铜黄高速项目荣获了2013年中铁五局“节能减排标准化工地”、武靖高速项目荣获了2015年中国中铁股份公司“节能减排标准化工地”称号。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肖磊良作为一名党员干部,一直以工作为重,哪里需要就奋斗在那里。在铜黄项目,由他主持研发的盖梁底模通用固定装置,芝获2015年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013-2015年,他主持的《盖梁底模通用固定装置》《数控钢筋加工》《简易警示桩》《玻璃钢模板在隧道端墙式洞门墙工程中的应用》《单斜坡岩石地层无覆盖层地段水下桩基施工技术研究》5项成果分别荣获公司党员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奖。
  他注重团队协作,把培养新一代技术人才作为自己肩负的责任。对每一位技术员,他都在现场讲解控制要点和注意事项,分析出现的技术问题。他时常告诫年轻技术人员:“一定要努力学习,勤于钻研,不要为眼前的困难所吓倒,办法总比困难多。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最后自然会马到成功。”现在他带出的徒弟都成长为了公司的中坚力量,所在项目也涌现出一大批技术人才。 谢永彬 邱飞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