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党支部书记孟祥友说:“忙了一天,这里就是家啊!”走进中铁六局北京铁建公司北京地铁6号线西延七标项目部,洁白的楼房醒目,地面平坦洁净。这里是55个姐妹兄弟拼严寒、战酷暑,每日带着一身疲惫归来的温馨港湾,是88个农民工弟兄荣辱与共一心所向的“第二故乡”。
“住的好,才能踏实搞生产”
“住的好,才能踏实搞生产。”这是孟祥友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甭管多累,吃好说好精神头就好。”项目部从点滴细节入手,为员工打造舒适的“家文化”。
走进员工宿舍,洁净的墙面,一尘不染的床架,整齐排列的洗漱用品,床头规范地贴着员工姓名,每一个细节都透露着管理的“硬功夫”。钟志海介绍说:“我们项目的卫生可是经理直接查,谁的卫生搞不好,对号问责,你看这个被子,一次没叠罚20元,要是按规定叠的方方正正,就奖20元。”员工在窗明几净的环境中住的踏实又舒心。
每层楼标配卫生间,出了屋门就能上厕所。洗衣间宽敞明亮,几台洗衣机满足了大家的需求。宿舍楼后是宽2米的一段空地,雨棚罩顶,这是晾晒衣服的地方。原来衣服总是在屋子里阴干,潮湿又杂乱。“让出2米的地方,就解决了员工生活的大难题。”孟祥友说。
项目部都是年轻人,尽管繁忙的生产拉长了工作时间,但项目部喜事仍不少。王一和赵婷婷在项目部组建了小家庭,这样的小两口不只一对。生产任务紧起来,员工与家人聚少离多,为了让项目部的小夫妻和前来探亲的员工家属感受家的温暖,项目部增设了“反探亲房”,鼓励亲属“反探亲”,在一天的紧张与忙碌之后,家人团聚在一起,孩子的欢笑冲淡了工地的寂寞。
“尊重是关爱的前提”
劳务队伍的安全管理是让各个项目最为头疼的事,为了防止劳务工超额用电引发事故,各单位围追堵截,查抄电热毯、热水器、电炉子,不信忙活下来却总有漏网之鱼。而且每一次的检查总让农民工心生抵触。
“私拉电炉,说明他们对伙食不满意;偷用电热毯,说明他们住的不舒心。不解决吃住两个大问题,安全就是摆设。”孟祥友说:“尊重是关爱的前提,我们的任务就是给他们创造和项目员工一样舒适的环境。”
项目部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宿舍内只设电源,不设插座,大功率电器失去了用武之地。手机承载着农民工兄弟对家人的牵挂,项目部在44个宿舍门口设置了小箱子,每个小电箱里都设有电源和锁具,每个农民工都有了自己的专属手机充电箱。为了解决暑热冬寒,项目部为每一个宿舍都配备了空调,走出宿舍门三两步,就是热水器,让电热毯和“热得快”彻底下了岗。
走进劳务队伍食堂,就餐环境宽敞明亮,备餐区干净卫生。冰箱里存储着肉和新鲜的蔬菜,大家用餐完毕后就在食堂外的洗漱区洗好碗筷。几个正和农民工一起用餐的技术员高兴地说:“这里标准跟员工食堂一样,吃完了就上工地省得来回跑了。”农民工开起了玩笑:“嘿,蹭饭还有理了,明明是我们这的饭菜更香”。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农民工兄弟们把工地当成了第二个家。
“哪里有陪伴,哪里就是家”
“每到了生日,就是最想家的时候,想起家里的热汤暖饭和围坐在一起吃蛋糕,离家这么远还能回忆起熟悉的味道。”任广益说起最想家的时候,不由动情。
为了让每一个员工都能“在家”好好过个生日,孟祥友列出了生日计划。每个员工的生日那天,都能收到项目发来的祝福,还能够在项目办公室领到一张蛋糕券。“只有家人才惦记着我的生日,在项目部过生日,见证了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吴凡动情地说。项目食堂精心准备长寿面,大家围坐在一起,吃着蛋糕和美味的饭菜,唱着生日歌,烛光摇曳,虽离家万里也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哪里有陪伴,哪里就是家”。项目部精心设计饭厅布局,采购了电视机,每当节日到来的时候,书记组织坚守在生产一线的员工们围坐在食堂,观看电影和电视节目,食堂不仅仅承担了用餐需求,更是大家节日欢聚的“精神家园”。
“挤出来的舒适空间”
走进驻地,围墙边的一抹春色让整个驻地都活泼了起来。“走近些看,这是小菜园。”钟志海抢着介绍道。顺着他手指的方向,一个紫色的大茄子沉甸甸地压弯了枝头,小小的西红柿羞涩的隐藏在枝叶中。“这排是大葱和卷心菜,那边是蒜和辣椒,刚摘一批,我们吃的是有机蔬菜。”这排小菜园绕着驻地围墙“跑”了一圈,与宣传画共同组成了生动的文化墙。这些“挤”出来的空地,不但为项目部提供了新鲜的食材,更是技术员们忙碌之余的休闲之所,他们呵护着这些绿植,把爱倾注在项目部的大家庭中。
项目部在食堂后建起了健身房、羽毛球场,精打细算测尺寸在劳务工宿舍与水池间挤出了休息区。项目部科学规划驻地满足了员工的每一个生活需求。
离开驻地,暮色降临,驻地两侧的高架桥车流如织,涌向家的方向。路边这个白墙蓝瓦的宁静的小院,见证着这座城市的繁华与匆忙。不久的将来,北京地铁6号线将运载更多的市民更便捷地往返与单位与家庭之间。为了成就这个梦想,员工们无怨无悔的驻守在这里,无论酷暑寒冬,因为“家”在这里,梦在远方。 曹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