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文建
股份公司领导就企业经营提出了“七上八下”“三个聚焦”的目标要求;近日,又对“治亏”和“双清双降”工作做出了全面部署。笔者以为这一系列措施和目标要求的落脚点都在于“效益”。这个效益既包含着经济效益,更包含着社会效益。
企业首先是一个经济体,追求经济效益是其根本使命。企业创造经济效益、上缴利润,这关乎企业的生存发展,关乎中国中铁几十万名员工、几十万个家庭的生计。企业还承担着社会责任,通过诚信经营,向社会奉献优质工程,取得良好的信用评价成果,才能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垫石铺路。
通过对比国内外同行企业,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企业发展还有“短板”。如何破除这些“短板”,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呢?
笔者以为在提升经济效益上,必须坚持全程创效体系。在市场开发阶段,我们不能搞到处出击、盲目投标,投标前要严格调研测算、效益评估,设守底线,坚决杜绝承揽大量垫资、业主资信差、交纳巨额保证金的项目。在项目建设阶段,要切实推行精细化管理,缩短管理链条,坚决消灭亏损项目;要以成本控制为重点,加强全面预算管理,营造“算账”氛围,提升经营质量。项目建设结束后,加强调概索赔和工程清算的力度,明确责任、严格考核,增加工作主动性和灵活性,切实提高工作效能。
提升经济效益要树立“创效光荣、亏损可耻”的荣辱观。“以效益论英雄”,应是我们的价值导向。要果断地“向亏损项目开战,向亏损责任人开炮”;坚持零容忍,出重拳,下猛药,谁亏损,谁下台。要以市场化的激励约束机制营造“比效益”的强大气场,让盈利高、上缴款多、业绩好的单位和人员有奖励、有平台,调动项目管理者和员工的积极性。
在提升社会形象上,必须要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提升信用评价等级。作为国有施工企业,我们要用“建桥铺路、造福人类”“建造精品、改善民生”的使命感赚取美誉度,建安全桥,建精品工程;处理好与业主、监理、设计的关系,信守合同承诺,高效率、高质量地执行业主和监理的各项指令,树立信得过、靠得住、值得交的良好社会形象;处理好与项目所处地方政府、老百姓的关系,在排污、排浆等措施上要考虑不破坏政府和百姓的利益,尽可能地去为地方百姓提供帮助和便利,这也是我们国有企业应该履行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