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15年08月05日
古渊之水
□ 陈其鸣 中铁十局淄博分公司
文章字数:1,165
  盛夏的一个上午,小车停在浙江东阳历史文化名村古渊头村口,见前面一条小溪流出,我高兴地挽起裤脚想下去玩水。同事小王喊:“乡村的阴沟水脏,别下去。”我看了看水,清澈见底,沟底的水草随着水流缓缓飘动。我还未开口,一位恰巧路过的大爷接茬道:“我们古渊的水,不仅能洗脚,还能洗菜洗衣服呢。”原来这就是闻名遐迩的“古渊水”啊!
  一条宽约四米被称为“九曲巷”的老街,半边是路,半边是渊,古屋临街而建,老房傍渊而筑,五步一桥,十步一弯,每个转弯都展现一幅“江南水乡”式的奇妙画面。以往游绍兴,为平原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而心生羡慕,想不到地处丘陵的古渊头更富有诗情画意,一幅高低多层的立体画卷铺展眼前。
  沿渊来到村东古樟公园,两棵千年古樟郁郁葱葱,瀫溪从北往南再向东绕村流过,堤岸高大坚实。瀫溪上,一道拦水古堰坝,将瀫溪之水引入村中,此乃李密、李希治水之功。
  古渊水分三路,东路经祠堂前的月塘再流向村南,西路经过糊涂渊东侧流向村南,中路流贯民宅,三路渊水在禹门汇合,灌溉村南农田。我对中路古渊特感兴趣:流贯民宅五百多年,渊还畅通?水还清纯?
  中路古渊,时而袒露地面,时而钻入地下,水流顺畅。流经清道光年间修建的“承启堂”后,钻入一座中西合璧的三合院式走马楼——李花白艺术馆的下面。年过八旬的老大娘热情地迎接我们,她就是李花白先生的妻子。
  大娘请我们喝茶,见我因摸古建筑而脏兮兮的手,遂让我在天井中间的池水中洗一下,我不解:“能在蓄水池洗手吗?”大娘笑了:“这不是蓄水池,而是古渊的一段,水挺干净的,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嘛!”我吃了一惊,八旬老太竟懂如此!仔细看,水果然流动着,清澈见底。我不禁赞叹古渊头先人的巧妙构想,也感受了李花白家庭乃至古渊头村深厚的文化底蕴。
  来到文化礼堂,四壁挂满了宣传图片。“村史廊”记载了古渊头历代办学情况:早在1464至1548年间,古渊头就创办了“竹轩”“长春”等塾馆;嘉庆二十一年(1816)前后创办四本义塾、蔚文义塾;光绪三年(1877)重建同治时期创办的慎修义塾;1910年,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创办“文选小学”。由于尊师重教,古渊头村人才辈出,明清两代就有邑庠生36人,太学生21人,更有人称“孝子公”的李正馥,嘉靖进士李学道,写作《春秋纪传》被收录《四库全书》的李凤雏等,工艺美术家李锦琳、书画家李花白、科学家李祝霞等更是闻名全国的现代名家。“励志廊”记载古渊头村解放后出现的人才:大学本科550多人;硕士研究生40多人;博士14人,更有博士后或博士生导师。
  乱世出英豪,盛世显文才,自古而然。奇怪的是古渊头办学的年份,很多是天灾人祸充杂的“乱世”:1464年杨辉起事,1548年胶州地震,1816年四川地震;重建慎修义塾、创办文选小学,更是在清末动乱时期。
  我想,为保水脉,使古渊水清澈长流,古渊头人坚持不懈地努力;为保文脉,古渊头人相袭成风,大概古渊头人自古就知道知识改变命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