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15年04月24日
把阳光撒在孩子们的路上
——记中铁四局市政分公司志愿者赵刚军
文章字数:1,642
  5年间,6市13县区,行程万余公里,为流动儿童、留守儿童授课1000余人次,牵头开展的助学活动受益学生不下2万人,撰写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受教育现状调研报告10万余字。
  这不是某个社会公益组织的成绩单,这是中铁四局市政分公司员工赵刚军和他的志愿者团队,用自己的青春、梦想、汗水和坚持,把阳光撒在孩子们的路上。
 
  (一)
  赵刚军,安徽叶集人,那里是个地道的农业区。祖祖辈辈都在土地里刨食的赵刚军家庭困难,在他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去浙江的工地上干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工中的一员。家中只留下读书的赵刚军和年逾七旬的爷爷相依为命。
  “我的爷爷不识字,我的父亲是小学四年级,母亲也不识字,他们话不多,但却都知道学文化的重要性,读书成为我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
  “如果说我有什么理想的话,我从小就想当一名教师。”
  2009年,19岁的赵刚军高考结束,在填写志愿的时候,他报考了安徽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初入大学校园的赵刚军没有漫步在校园的林荫道、湖畔边,而是一口气报了青年志愿者协会和春晖学社等几个互帮互助的校园社团。赵刚军把时间分成三块,一块是学习,一块是兼职,一块是助人。
 
  (二)
  安大老校区的北门有一个香樟雅苑小学,是合肥市筹建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围着小学周边是一个城中村,进城打工的农民工和他们的孩子基本集中住在这个区域。
  下午一下课,赵刚军背着书包就奔向公交站,坐一个小时的公交车来到城中村,挨家挨户的摸底调查。望着风尘仆仆的赵刚军,孩子和家长们给予了他足够的信任和肯定。
  赵刚军一边在校园里招聘志愿者,一边联系支教的场地。利用西苑新村老年活动中心的两间活动室,他支教生涯中的第一个支教课堂办了起来。
  志愿者各有所长,有人教艺术,有人教音乐,有人辅导功课。利用每个周末,集中上半天课,没过一个月,报名的孩子就从40多个,一路增加到150多个。
  原有的场地不够,赵刚军想从旁边的小学借教室。为了借教室,他一次又一次的和学校联系,从安全角度考虑学校拒绝了。
  2010年9月份的一天,天热得厉害,他搭公交车再次来到学校门口。说明了来意,学校的保安不让进,赵刚军就给学校德育处主任打电话,主任出来只是礼貌地见了一面。赵刚军就蹲在学校门口等,从一点等到五点,主任下班出门,一抬头看见晒得昏昏沉沉、满头大汗的赵刚军。
  “他特别惊讶,应该就是那一次,他心软了。”
  主任把他带到校长面前,帮着他求情,赵刚军成功了。从那时候起,赵刚军在以后的三年大学生活中,每年暑假都会和志愿者们安排一个月的时间,给城中村的流动孩子们办班讲课。
 
  (三)
  支教没有经费,全部都是义务劳动,自从上大学后,家里给生活费,赵刚军就全部拒绝了,四年大学生活的所有生活费,就是靠着兼职挣。
  开展教学需要钱,纸张、粉笔、教学用具、出门的车费、电话费,赵刚军几乎把每个月兼职挣的一半都花在这上面。
  “我生活费中,最大的开支是电话费,拉赞助、联系家长、出门办事,电话太多了。”赵刚军说。
  2011年7月份,刚放暑假,赵刚军把支教团队17名老师带回自己的老家三元乡张店村。回到家乡的赵刚军一心想帮助和他当年面临一样处境的“留守娃”。他把教室安在了自家中。堂屋、后面的“门漏子”,再搭帮着邻居家的两个羊圈,读书声在夏日清晨的红土地上朗朗响起。
  2013年,赵刚军大学毕业,成为中铁四局市政分公司的一名新员工。虽然没有如愿以偿的成为一名老师,但他却把志愿者的身份带进了企业。一边忙着工作,一边继续着他的支教活动。2014年,赵刚军兼任市政分公司机关团委书记,他在机关开展募捐,一次募款8000多元,图书300余册,全部捐赠到叶集县平岗乡五里小学。从2009年到现在,赵刚军的足迹遍布合肥、六安、宿州、宣城、阜阳等6个城市,近百肥、六安、宿州、宣城、阜阳等6个城市,近百个乡村,牵头建立支教队20余支,招募志愿者近300人,牵头帮扶乡村小学(包括山区临时教学点)10余所,与团队成员共同募捐、购买、捐赠书籍20000余本,累计联系捐赠各类书籍及各类文体用具价值达10万元。大学四年兼职挣了30000余元,其中直接投入捐资助学花了一多半。
  “我就是想力所能及的帮助别人。”赵刚军如是说。 江龙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