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15年04月24日
品悟真谛 崇尚真情
——读金庸自传小说《月云》有感
文章字数:917
  □魏潘 中铁二局
  《月云》是一篇带有金庸童年自传色彩的作品,没有惯有的波澜壮阔,甚至连精到的“金味”语言也不多,近6000字的文章,讲述了宜官的一个使唤丫头月云的事,这篇金庸封笔多年后发表的弥足珍贵的文章,对于“金迷”了解其写作渊薮有重要意义。
  文中月云在井栏边与自己生母告别的场景,写得颇为动人,这个场景给童年金庸的内心很大的震撼。他在文中说:“全中国的地主几千年来不断迫得穷人家骨肉分离、妻离子散,千千万万的月云偶然吃到一条糖年糕就感激不尽,她常常吃不饱饭,挨饿挨得面黄肌瘦,在地主家里战战兢兢。”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正是金庸武侠小说中侠客行侠仗义的动力和出发点。一个人对于另一个生命个体产生同情,除了人性向善这一因素而外,最为基础的,就是要有将自己与对象平等看待的观念。如果要问,这种平等观,金庸是从何处学来的,他在文中给出了答案:“后来宜官慢慢大了,读了更多的巴金先生的小说,懂得了巴金先生书中的教导,要平等待人,对人要温柔亲善。”
  若单有对下层人民的同情和正义感,文中的宜官不足以成为后来的金庸。之所以能成为后来的金庸,最主要归功于他敏锐的生命体验。文中说道:“月云不小心将一只小瓷鹅的脖子弄断。宜官发现后,蓦地感到说不出的悲哀,他也不是特别喜爱这些瓷鹅,只是觉得八只鹅中突然有一只断了头,一向圆满喜乐的生活忽然遇上了缺陷,这缺陷不是自己造成的,是一股不知从何而来的外力突然打击过来,摧毁了一件自己喜爱的物事。他应付不来这样的打击,瞧着左边一排四只小鹅,而右边一排只有三只,一只断头的小鹅躺在一旁。他忽然坐倒在地,放声大哭。”正是这种对生活的敏锐感,才有了后来金庸笔下的武侠世界和那一个在香江白手起家的《明报》集团。
  金庸小说的最大魅力,就是将读者引向主人公的命运流转,像置身在风口浪尖的一叶孤舟,在起起伏伏间,体会生命的快感。在《月云》的最后,金庸表达出自己在写作过程中的真实体验:“他以后重读自己作品的时候,常常为书中人物的不幸而流泪。他写杨过等不到小龙女,在太阳下山时,哭出声来;写张无忌与小昭被迫分手时哭了;写萧峰因误会而打死心爱的阿朱时哭得更加伤心。”中的每一字都流露出作者质朴而真实的情感。或许,这就是众人喜欢金庸作品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