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15年03月11日
明月照来人
——读《巨流河》有感
文章字数:904
  □钱岑 中铁十局物资公司
  两年前,中国大陆突然掀起了一股“巨流河”热,仿佛谁不曾听闻作者齐邦媛就是落伍了,不读《巨流河》就是遗忘历史了。《巨流河》里埋藏着二十世纪中国的战争创伤,牵引着两代东北人客在异乡的离殇。
  听齐邦媛将自己与家人漂泊一生的故事娓娓道来,这些个人成长中的苦难,便也凝成整个中华民族抗战血泪史的一个缩影,令人唏嘘不已。国破家亡时,坚韧的是满腔报国之心,他们在战火中迷茫,也在战火中觉醒;美好的是懵懂中值得守望的爱情,用八年来交结,用半生来纪念;悲壮的是攀登跋涉中挚爱的生死相隔,一半是前路流离,一半是后生无依;残酷的是跌宕人生中与故园的难舍难离,相别惜于战后,相见唯有梦里。
  艰苦岁月里的凄寒,带给我们和平发展年代下成长起来的几代人难以名状的冲击。我们无法切身体会个人生死与家国命运的紧密相连;无法感受狂轰滥炸中弦歌不辍的艰辛;无法在辗转颠沛中望眼欲穿朝天门外滚滚不尽的长江水;无法翘首以盼山河另一头每每如期而至的浅蓝色航空信。
  那时候,文学即是浪漫,是一种迫切的思乡情怀,是一个慷慨激昂的救国梦。那个动荡年代,赋予齐邦媛寄托的抒怀,每一首诗词,都是她当下心情的写照,推不开也躲不掉。看着《巨流河》,我似乎也在跟她一起辗转,一起盼信,一起流泪,一起欢愉,一起吟诵古诗词,一起缅怀张大飞。那个时候,可以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种浪漫情怀,这种浪漫里还夹杂着对未来无知的惆怅。可即便如此,他们对生活也从未丧失希望,常期待着未来某一天能够和平安歇,重拾家国尊严。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条“巨流河”。她未必是枪林弹雨,未必是生离死别,但总有一个闸口拉动心中的泪腺,让我们对人生印象深刻。
  齐邦媛的泪腺是触手可及的思乡,是道不尽的儿女情长和感同身受的文学悲伤。泪水让她忧伤,也催她奋进。定居台湾,是文学助她寻得师友,随遇而安。她在此地婚嫁,在此地生养,在此地播种桃李,在此地祝福故乡。她很幸运,在暮年还能重返大陆,见一见同窗好友,看一看铁岭小西山,寻一寻埋骨青山的张大飞,踏一踏梦中数次相见的巨流河。回到大陆,她感怀于月是故乡明;身在台湾,她期盼着两岸早统一。殊不知今天的月光,早已照亮后人前进的路,书写巨流河上新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