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14年10月22日
音乐的盛宴
——浅析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唯美色彩
文章字数:875
  □陈敏 中铁八局昆明铁建公司
  衡量一部影视作品的优劣好坏,始终无法跳过电影艺术的三要素:画面、声音、剪辑。与众多荣获奥斯卡大奖的影片相比,《放牛班的春天》虽稍显逊色,但这丝毫不影响此部电影之魅力所在。影片中独具匠心选择用音乐作为感化人心的主线,让整部影片如山涧清泉一般缓缓流出。可以说,音乐是主人公马修老师的“工具”,是孩子们获得“新生”的媒介,是整部影片的线索和灵魂。马修老师通过音乐,改变了孩子们的命运,颠覆了恶作剧、谎言、暴力等人性中阴暗丑陋的元素。也正是因为选择了音乐这种艺术形式作为支撑,使得这部影片在一种艺术氛围与人本关怀的混合交融中,缓缓表现出一种令人窒息的唯美主义色彩。  
  影片中当马修老师把这些“问题孩子”组建成为一个合唱团,听着他们那宛如空谷黄莺般的童声合唱,看着他们那因为受到肯定和鼓励而分外专注的清澈眼神,观众的心融化了,马修老师用他博大的心胸和父爱般的宽容,用音乐唤醒了这些孩子们冷漠已久的内心,让他们找到了自信和尊严。在圣洁的音乐中,孩子们放飞着灵魂深处对自由的渴望,仿佛那张小纸片上写下的梦想就在眼前,他们身处的已不再是幽暗的“池塘之底”,而是幸福的人间天堂,这种用韵律表现心理变化的手法,可谓行云流水,恰到好处。
  影片结尾,导演给了所有观众一抹会心的微笑,马修老师把孤儿佩皮罗抱上汽车的那一瞬,可以说绝妙地超越了爱与教化的主题。马修老师所代表的,已不仅仅是一位只会教授音乐课程的学监,而是一种超越常规、阶级和民族的博爱精神,一种最深沉厚重的人文主义情怀。观众渴望马修老师拯救的是整个“放牛班”的孩子,甚至是整个世界的孩子,但终归,他不是上帝,不能让每个“问题孩子”都像皮埃尔那样成为大师,然而他的爱如春风化雨般,让“放牛班”的每一个孩子都被抚摸过,被音乐点亮过,让每一个孩子一起从音乐里感受到了灵魂的纯净,在音乐的熏陶中潜移默化地完成了“自我实现”。  
  任何语言都难以表达我对此部影片的尊重。这部添加了法国特有的幽默式表演及叙事风格的电影,让我们在沐浴一场音乐的盛宴中感知了黑夜之光,更使之动容的,是那让“野百合”也有春天的大爱无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