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向西北高原,一个敦实的身影早已在新建西宁站工地上忙碌。他,就是张明,一个正在雪域高原用生命拼搏,拥有7项国家发明专利的“极限”战士。
苦干加巧干
“作为一名技术工人,不仅要肯干,还要懂得巧干。”这是张明经常告诫自己的一句话。事实上,在参加工作的第一天,张明面对一张张工程图纸,初中毕业的他宛如在看“天书”。性格倔强的他暗暗给自己打气:不懂,就一点一点学!从那时起,稍有空闲,他就围着师傅问这问那,苦活脏活抢着干,就是为了师傅能多教点技术;晚上回到宿舍,不顾劳累,把工作中碰到的难题记录下来,潜心琢磨。工友们看到他在本子上写写画画,劝他:“这是技术员干的活。咱们这里大学生那么多,你一个工人,瞎折腾啥!”每当听到这些话,张明只是憨笑几声,继续埋头看书和整理笔记。
由于善于学习、用心钻研,张明在施工中总有新点子、新方法冒出来。用工友的话说,他“个子不高,方法不少”。长年在施工一线摸爬滚打,刻苦研究,使他先后拥有了7项国家发明专利,完成近百项小发明、小革新,为企业创造出以千万计的价值,成为中铁建工集团赫赫有名的技术创新能手,工友眼中的专家,并为自己赢得了建筑工地上的“金刚钻”这一雅誉。
面对剪力墙结构施工过程中,墙体钢筋因受挤压、混凝土振捣发生偏移,影响工程质量的问题,他及时发明了制作简单快捷、成本低廉的钢筋间距定位卡。钢筋绑扎过程中,工人只需根据要求把预先制作好的钢筋间距定位卡卡固在位于水平钢筋上面的竖向钢筋上即可,无须进行任何焊接和绑扎,就能有效防止墙体钢筋偏移。与此同时,为了防止楼板钢筋踩踏变形,一款结构简单、坚固耐用、移动轻便、成本低廉的钢筋保护板孕育而生,有效避免了楼板钢筋遭受破坏。这些发明简单实用,在建筑行业得到广泛应用。
为了提高孔桩清淤效率,保证清淤安全,张明发明了自装式淤泥吊装桶,巧妙地通过淤泥对吊装桶产生的压力而实现自动装淤。通过实验对比,工作效率比人工清淤高出76倍,更重要的是杜绝了清淤工作中容易发生的人身伤害事故。为了简化工程施工中预埋套管的程序,保证预埋套管的质量,提高工程结构质量,他在传统做法上进行改造和创新,发明了施工工地用预埋套管。
伴随着高铁事业的飞速发展,铁路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开展,轻钢结构彩钢屋面在站房广泛运用。列车高速通过站场时,屋面板受到风力等较大荷载影响,极易发生脱落,存在人身安全威胁、机械设备损坏等影响行车安全的重大隐患。面对这一情况,张明每天半夜趁着高铁停运的间隙,冒着东北零下十几度的严寒爬上站房屋面,仔细观察,苦苦思索,一干就是半个多月,发明了金属屋面固定卡,将屋面板与结构杆件牢牢固定,确保屋面板不会发生脱落现象。随后,在金属屋面固定卡的基础上,张明又改造发明了平台固定卡。
张明“闷头学技术,痴情搞革新”的事迹,深深感动着身边员工,也得到了集团公司的支持。这使张明迸发出极大的创造激情。无论是在雪域高原,还是在天无三日晴的西南边陲,抑或是在一日千里的高铁站场,一项项的实用技术发明诞生,无一不是他日思夜想,多次登高爬低实验的呕心沥血之作,厚厚的技术图纸背后是多少次的挫折失败。这些技术发明的共同特点就是让施工质量最优化、安全最大化、成本最小化。正是这种无私的付出,2008年,张明实现了多年的夙愿,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生命更绚丽
“梅花香自苦寒来”。工作20多年,张明先后参建的贵阳火车站、贵州电视大楼、昆明火车站、拉萨火车站均荣获了鲁班奖,参建的那曲物流中心工程荣获詹天佑奖。2012年,张明同志被选派到西宁参与新西宁站建设,正当他越干越有劲的时候,一片乌云悄然飘进了他的生活。2013年5月4日,他在公司组织的体检中查出了原发性肝癌。当时,铁道文工团即将到西宁站慰问演出。他悄悄藏起化验单,到工地和大家一起安装演出舞台,并坚持到演出圆满结束后,才去医院复查。半个月后,张明患上癌症的消息传到集团公司领导耳中,总经理段永传指示,尽快安排张明进京治疗,并请京城最权威的301医院专家为他会诊手术。
怀着感恩之心的张明术后一周便回到了自己的岗位。现在,他每天除了背着一壶中药按时服用外,谁也没见过他愁苦颓废的样子,照样是早出晚归,笑口常开。是参透了人生?还是超越了生死?人们不得而知。还是让我们听听张明的回答吧:人的一生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假如我们不能正确面对,就等于向挫折屈服,提早关上生命之门;相反,如果我们以积极的心态和勇敢的态度去面对它,战胜它,就一定能看到生命最美丽的风景,让生命焕发出绚丽的光彩! 石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