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西宁车程400公里的青藏高原鄂拉山,海拔4300米,长年驻守在这里的中铁五局共(和)玉(树)公路项目员工面对着“一日四季天”的恶劣环境,身体难以抵抗,稍不注意就会感冒,严重的还会引起肺水肿。廖泽芳是2011年项目建点初来到项目部卫生所的医生,“光杆司令”的他在雪山上一待就是三年。因为他的精湛医术和古道热肠,廖医生被大伙亲切地称为“雪山上的白衣天使”。
初上高原,我因高原反应走进了卫生所,映入眼帘的除了一排排整齐的药瓶之外,只看到一个四十来岁的中年人,厚厚的镜片下的双眼炯炯有神,显得格外干练。我把症状向他说了一遍,他看到我满脸苍白,显露出恐惧之色,操着湖南口音耐心地说:“刚上来,有点反应是难免的,过一阵就恢复了,要少走动,少抽烟喝酒,现在你把制氧机拿去吸两天,我再给你配点红景天。”我们打开了话匣子,我渐渐地感觉眼前这个医生变得十分亲近。他从初建项目就上高原了,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一直坚守三个年头,每天重复着单调的生活。我问他:“这样的生活是不是很乏味?”他笑着回答到:“在哪都是做同样的工作,能在高原这么恶劣的环境中,为最可爱的建设者的健康保驾护航,是最有意义的事。”此刻他的眉毛闪动了一下,挺了挺胸,接着又说道:“起初,大家不了解高原的特性,生了病才会到卫生所看病,我就写一些预防感冒的小条子,发给每个同事,普及一些生活常识,让他们当自己的生活医生。同时,敦促每一个同事一周检查一次血压,预防胜于治疗嘛。”他没有节假日,有空的时候,他为同事整理健康档案,为员工制定康复保健方案……廖医生每天都腰酸腿疼,吃不好,喝不好,深更半夜,时常有人看病,连睡觉也睡不安稳。
廖泽芳并没有因生命禁区难耐而改变他的职业信仰,而是把“悬壶济世”这个词演绎到了极致。2012年8月的一天晚上11点,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把他惊醒,原来是一位40多岁的当地人出现昏迷反应,病人家属哭着给他打电话,廖医生连外套都没穿就跑去为病人诊治,他比病人家属还着急,根据病人的病情,他制定了两套方案,一边抢救,一边密切关注病人的病情,每隔20分钟就亲自为病人检查一次,后来索性守在病人床前,两个小时后病人醒了,但高烧未退,为给病人降温,廖泽芳忙到了深夜两点。在第一套治疗措施不见效的情况下,他实施了第二套方案,然而第二套方案中有一种治疗仪器需到西宁去购买,事不迟疑,他安排专人看护病人,自己乘车火速赶往西宁,途中他还不断打电话询问病人病情,快到西宁时,他得知病人的高烧退了,他忐忑的心才算平静。
岁月的河流不断流淌,廖医生用自己的行动筑起了生命的河床。在鄂拉山的三年里,员工们没有出现过威胁生命的大病,项目部的小伙子们每天工作之余还能打上半场篮球。如今鄂拉山隧道已经掘进3600多米,施工安全、质量、进度全线名列前茅,这其中廖医生功不可没。方绍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