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14年04月24日
风月扬州
□ 裴艳芳 中铁三局三公司
文章字数:1,193
  扬州,宜养老,宜隐居,宜一切厌倦了浮华嘈杂的人居住。
  我是在入秋时分去扬州的,这是一个小家碧玉的城市:金山是“小”的,西湖是“瘦”的,一个富人住过的园子里种满了竹子,这园子叫作“个园”,把个好好的“竹”字削了一半。凡事都是刻意地往小里做。
  小,可是笑看世界、怡然自得的小,这一点,单从各处的楹联就能看出。“过江诸山到此堂下,太守之宴与众宾欢”、“晓起凭栏六成青山都到眼,晚来对酒三分明月正当头”,放浪潇洒,没有见过大世面的气度是写不出的;“两岸花柳合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朝宜调琴暮宜鼓瑟,旧雨适至今雨适来”,气定神闲,没有淡忘名利的心态是写不出来的。古人常说:“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扬州处处透着闲淡,正是许许多多为生活辛苦打拼的人看得见的梦境。
  在扬州的街道上行走,你很难见到行色匆匆的人,公交、TAXI、自行车、步行者,各行其是,没有太宽的街,可是少有拥挤嘈杂,感觉很从容。天刚擦黑时,街两旁的店铺里音乐响起,霓虹闪烁,橱窗里的时装模特傲视众生,提醒着你:扬州其实是一个并不缺乏现代气息的都市。这是扬州最富现代感的时刻,像蝴蝶的翅膀,哗地一下展开,令人惊艳。等到白天,似乎又悄无声息地收拢了,重又给你一个风轻云淡的扬州。
  为了寻找朱自清故居,我在曲折绵长的胡同里七拐八拐,进入了那个其貌不扬的小院,拜遏了这位大师。典型江南风格的、家常的、沉静的院落,甚至有些逼仄,正因生长于斯,才造就了他朴素细腻的文风吗?就是这样一个大师的故居,也没有被特殊对待,紧挨故居左右前后的那些宅院里,仍然居住着寻常百姓,若无其事地过着柴米油盐的日子。我在小巷里,碰见一位母亲用自行车载着年幼的儿子,孩子看见有好多的人来看朱自清,就问:“妈妈,朱自清是谁呀?”母亲回答:“朱自清呀,是一个古人……等你长大了就晓得了。”我在他们身后微微地笑了,是的,不急,急什么呢?在与朱自清为邻的日日夜夜里,孩子会慢慢长大,让他用一颗最平常的心来对待好了,不过,当他有一天终于知道了自己那位故去的邻居是谁时,该是怎样的心情呢?
  在大明寺,正逢僧人做法事超度亡灵。宽大的佛堂里,他们围桌而坐,庄严地吟唱着经文,竟然唱出了美丽的和音!一个十来岁的小和尚唱着不一样的词,别人的声音为他作衬,他的声音高飘飘的,扶摇直上,响彻屋梁。罄钹声声里,闭眼倾听,宛若天籁之音,繁杂的心绪立时静如止水。无论怎样的亡灵,在这样的境界里,也该含笑了吧。
  在扬州,我还有幸第一次见到了桂花,好像是在何园,青砖甬路的两边,悄然站着两棵桂花树,枝桠上满满当当地开着灿黄的花。适逢微雨点洒,桂花若开坛的好酒,在潮湿的空气里香气四溢,让人有一点点发晕。在见过桂花之后,我的鼻子从此知道了什么叫“馥郁”。
  还有汪氏小院、扬州八怪纪念馆……一个个看过去,竟不觉得疲倦,因为,我的脚步太慢了。在扬州,用不着疲于奔波,随性而为,才合得上扬州的节拍,否则,就辜负了这风月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