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地铁7号线9标是中铁十局二公司在“天府之国”的开篇之作。2012年10月,二公司一支优秀项目团队挺进工地。10月15日,成都地铁7号线交大路口站第一根围护桩开钻,拉开了成都地铁7号线施工帷幕。肩负着拓展西南地铁市场的使命和重托,参建员工怀着树誉蓉城的信心和决心,顽强奋战,开拓创新,在成都地铁建设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超前策划 重在执行
成都地铁7号线交大路口站附近高楼林立,地下管线密布,场地狭小,施工颇有“螺蛳壳里做道场”的味道。公司总经理周宪东带领前期策划小组奔赴现场,对照图纸,详细勘察施工环境,详细掌握第一手资料。周总多次主持碰头会,集思广益,明确各项管理目标。
项目部围绕施工技术、安全质量、物资设备、成本控制等管理重点,在公司现有管理制度基础上细化项目管理制度汇编,为实现项目整体管理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在交大路口站施工中,项目部因地制宜,想方设法,力争将策划方案执行到位。二环路来往车辆多,项目部采取分段围挡、分段施工,既保证了交通,也使施工快速推进。基坑开挖需要投入大量机械设备,开挖后机械设备需从基坑中起吊运出,策划书中对此作了详细布置,使得各项工序衔接环环紧扣,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业主提出的第一个工期目标是交大路口站必须于2013年4月30日前完成第12、13板顶板施工,为5月底恢复二环路交通提供施工条件。项目部抓紧制定攻坚方案,加大人员、设备投入,按期完成车站顶板节点工期目标。项目部又马不停蹄集中力量突击基坑回填及路面施工,在不到1个月时间内共完成1.1万立方米的土方回填、2083平方米的稳定层、1.22万平方米的沥青路面施工,二环路交大立交桥于2013年5月28日提前实现开通目标。
强化管理 挖潜创效
为了实现项目创效,公司全面加强成都地铁项目成本管控,确保项目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信誉双丰收。
选择外协队伍是关键。项目所有合同均经由公司相关部门评审把关后才予以签订。对协作队伍实施动态管理、季度履约评价及年度考核,严格建立健全劳务人员动态花名册、身份证复印件、月考勤表等档案。每月结算工程量都要经过项目有关部门、分管副经理、总工程师等审核签字。项目部每月都要召开一次施工成本分析会,总结经验,持续改进。
物资设备管理是项目成本控制的重点。项目部除甲供料外其余物资设备采购租赁均按公司物资设备管理办法、“红、黄线”、“九个严禁”等规定执行。地铁施工中,稍有疏忽,都将酿成窝工或浪费。项目班子成员会同技术和现场管理人员,对每道工序、每个环节严细管控,为项目节约成本40余万元。
项目注重向安全质量要效益。在开工前,逐一辨识危险源,定期开展应急预案演练。先后多次组织专家对人工挖孔桩安全专项方案和交大立交桥注浆加固安全专项方案进行评审。在质量控制方面,明确人员分工,加强过程监控,从细节抓起,重点控制车站防水施工和混凝土外观质量,力创优质工程。分部、分项工程完成后,工程部、安质部、现场负责人都要进行严格签字把关,杜绝任何质量缺陷。
凝心聚力 树誉蓉城
奋战成都地铁工程的这支平均年龄不到32岁的施工队伍,在历经400多个日夜的历练,从初次接触地铁施工,到现在的能干会算、配合默契、勇于创新,逐步成长为二公司地铁施工的生力军,他们付出了艰苦努力。
开工之初,项目领导带领员工“走出去”,到兄弟单位观摩,学习深基坑开挖、钢支撑加固、盾构施工工艺以及现场宣传、文明施工等。每天坚持早班会,晚碰头,久而久之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地铁施工管理知识,同时还对现有工艺进行了创新,项目部QC小组旋挖钻灌注围护桩垂直度控制成果获局优秀QC成果二等奖,项目研发的临时钢管柱桩定位装置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在成都地铁项目部,责任文化深入人心。项目经理陈其亮坚持每天到工地,施工方案的实施、施工队伍的组织,他都详细过问,严细的工作态度,给员工做出了表率。每逢遇到管线迁改,项目书记李新福亲自盯控,监督迁改方案实施,一年多来没有出现因管线迁改影响施工进度。
2013年7月11日凌晨,正值交大路口站第11板顶板浇筑,暴雨突然倾盆而下,项目全体员工纷纷急速赶往现场,抽水、堵水、覆盖……一场抢险由此展开,经过一夜的连续奋战,顶板成功浇筑完成,混凝土质量验收合格。
现场就是市场。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李敏之强调要牢固树立现场创市场理念,切实做好现场宣传及文明施工,努力打造展示二公司形象的窗口。项目各个工点均布设了视频监控和门禁系统,门口LED电子屏显示项目安全、质量、进度的同时,还提供天气预报、周边交通情况等便民信息;场地内均采用C30混凝土硬化,雨污排水系统顺畅,材料堆码整齐,并挂置标准标识牌。2013年6月20日,成都地铁7号线交大路口站被股份公司评为“安全文明优良样板”工地;在成投公司组织的优胜施工单位和劳动竞赛中分别获得二、三等奖,成为成都地铁7号线的建设标杆。安克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