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14年01月15日
一曲笛音诉哀怨
文章字数:993
  □熊杨 中铁大桥局六公司
  《繁华背后》原名《死亡》,是《大明宫词》的背景乐之一,原来看这剧时还在上学,不明白剧情,如今翻出来重温,让我感叹的不仅是这恢弘凄美的故事,还有那唯美的服饰以及莎士比亚似的经典对白。这《死亡》的背景音乐更让人觉得很有味道。或许用“死亡”一词太过直接,让人害怕、孤寂、绝望,欣赏的心情会一下子跌落谷底,于是,便换了个好听的名字《繁华背后》,一如大唐盛世。长安大道连狭斜,青年白马七香车,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可是再多么骄奢,终究还是由繁华走向衰落,走向死亡。
  这首以笛音为主的曲子,从空灵清脆的编钟声中以凄美哀怨的音符弥漫出来。第一次欣赏时很不习惯,那么苦怨,那么悲伤。如果《长相守》是歌颂爱情,让人喜悦,那么《繁华背后》就是无尽的无奈与哀怨。此时的笛曲也正好映衬了当时的历史情形。笛声时而舒缓变弱,时而高亢,时而悲伤,时而激越。在一次次重复的乐章中,我的心沉浸在如歌的旋律中,随之平静、随之悠远……不得不叹服,这笛声简直是天籁之音,音符拨动了我每根神经,怎能不让人赞叹!快结尾时,单调的笛声终于有了钢琴与提琴的伴奏,圆润流畅的钢琴声给这首曲子萦绕上无限的遐思与牵念。笛声渐远,淡淡的忧伤还在徘徊,一首千古的乐音百转回肠,漾起千层涟漪;一支悠扬的笛曲如泣如诉,婉转成海水的曲线。
  这首曲子出现在剧中的皮影戏中,而皮影戏的内容就是《采桑女》,当《采桑女》的对白配上这首笛曲,瞬间让我感动落泪。它在剧中出现,在不同的爱情故事间穿针引线。一次是皇上与魏国夫人,一次是太平公主与父亲,一次是太平与李隆基。“野花迎风飘摆,好像是在倾诉衷肠;绿草凑凑抖动,如无尽的缠绵依恋;初绿的柳枝轻拂悠悠碧水,搅乱了苦心柔情荡漾……”皮影戏本是在西北曲艺、秦腔情节的音乐里出现,然而此剧的皮影戏配上这如泣如诉的笛声,西北的民间风情荡然无存。没有大西北黄土高原上的嘶吼,没有原本唱词中的轻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压抑在华美中的呻吟,似剧中人物在自我设置的困境中步履维艰,反复慨叹因为与生俱来的身份导致爱情渴求的艰难。视觉的影像和听觉的感触完美的交织在一起,互相转换间,催人泪下。
  繁华的背后,故事的结尾,所有的一切,都在历史的尘埃里灰飞烟灭,只剩下偌大的帝国里,一个少年天子的孤独的背影,苍凉而孤寂。最初死亡的凄惨、悲凉,到最后却是归去的缥缈、自在。与山水合一,与风云同幻,就在那一年的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