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14年01月15日
难忘那浓浓的“年味儿”
文章字数:1,255
  □左新国 中铁四局重庆公司
  走在城市的大街上,看着一个个红彤彤的灯笼、各具特色的龙灯,以及树上一串串彩灯,我才猛然感觉春节又要来临了。每当此时,我就情不自禁地想起童年时在老家过春节的情景。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儿时的春节,年味儿是很浓的。一进腊月门儿,家乡供销社陈旧的货架上就摆上了鞭炮、屋顶上挂满了年画儿。生产队刚分完红,人们将供销社的柜台挤个里三层、外三层。每当此时,爷爷就会拿上几个瓶子,买五斤散装白酒、一袋茶叶、一斤白糖、一斤红糖、一条香烟,再到收购站买一块最肥的猪肉……这些东西,只有到春节时才能购买。母亲则把我们带到供销社百货组,给我们兄弟几人一人买一尺布料,还要赶在春节前做好,以便正月初一给长辈拜年时穿上新衣服,再买上一包50、100响的快引鞭炮,算是给我们特殊的奖励。
  放寒假的最初几天,我们都要到村东头推碾子,扎红薯面、碾谷子……过了腊月二十三,母亲就开始忙碌起来,先是摊煎饼、蒸馒头、包包子,紧接着煮肉、炸鱼、炒花生……每当此时,一年中尽吃白薯、玉米粥的我,就会拽着母亲的衣角,求着先品尝上一口。
  到了腊月二十九,奶奶就戴上老花镜,拿出早已剪好的窗花,一个个贴在新糊的窗户纸上;哥哥带着我们则忙着扫院子、贴春联;到了晚上,母亲就指挥着我们兄弟几个,将新买的年画儿一张一张地粘贴在刚刚用报纸糊完的墙上。这些事情都做完后,屋里、院内的年味更足了。
  除夕晚饭,是一年中最丰盛的。母亲会按照农村的席面,准备一桌丰盛的晚餐。最抢眼的要属那些“米粉肉”、“红烧鱼”、“老母鸡汤”。下午六点,我们就开始坐在圆桌上,大口吃肉、大口喝汤。因为,下一次吃肉可能要等到中秋节了。
  吃过年席上丰盛的菜肴后,我就和小伙伴们到大街上玩耍。那时没有电视,也没有春节联欢晚会,人们都到街上凑热闹。街面上早已挤满了人,大人们聊天、女孩子做游戏、男孩子放鞭炮……到处热闹非凡。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那时我们这帮孩子精气神儿很足,夜里无丝毫睡意。到了十二点,放完鞭炮,我们兄弟在宗莆前跪下,给祖先们磕头拜年,然后吃年夜饺子,一边吃饺子,一边叙说着今年的收获、明年的打算。我们忙着在饺子里找那枚象征福气的硬币,盼望在新的一年里有个好运气。
  初一这一天,我们穿上母亲做好的新衣服,顾不上吃早饭,到长辈家拜年。虽然作揖的动作还很不规范,长辈们也会前仰后合地笑着拿出平日看不到的糖块、花生、瓜子款待我们。接下来,我们就会走东家、串西家,挨家挨户拜年,“蹭”一些糖块、花生、瓜子。
  过了正月十五,母亲就开始往自留地里推粪,一年的耕种又开始了。我们则听着稀疏的鞭炮声,看着春节的影子渐渐消失,恋恋不舍地把春节的快乐珍藏在记忆中,然后再漫长地等待来年的春节。
  光阴荏苒,美好难忘的童年已变得遥远了。如今,总是觉得一年比一年过得快,春节不再像以前那样漫长等待了。以前,只有过春节时才能吃到的东西,现在可以在超市随时购买。鱼肉鸡鸭,应有尽有;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可“年味儿”却随之渐渐淡化了。每逢春节时,我就常常回忆起童年时在老家过春节的情景,回味那浓浓的“年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