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2版
发布日期:2025年04月24日
一段五公里多的中俄“兼容”铁路
——中铁六局天津公司滨绥铁路绥芬河至国境线改造工程侧记
文章字数:1,662
  四月的春风吹过百年滨绥铁路,“一带一路”中国境内最北端的绥芬河口岸,焊花与智能机械臂在刚刚消融的冰雪中共舞,中铁六局天津公司施工的滨绥铁路绥芬河至国境线改造工程稳步迈入“建设季”,施工人员正推进着全国唯一的既有套轨铁路改造,用智慧与匠心助力中欧班列提速。

   国内唯一既有“骑马线”改造
  “听说过俄罗斯套娃,见过‘套轨铁路’吗?”中铁六局天津公司滨绥铁路项目负责人王腾口中的“套轨铁路”,由一条俄罗斯适用的宽轨,套着一条我国适用的标准轨组成,也被形象地称为“骑马线”。
  常规的铁路线由2根铁轨组成,而在中俄边境铁路口岸站绥芬河站附近,一条长5公里多的“骑马线”由4根铁轨组成。由于中俄两国铁路的轨距不同,分别是1435毫米的标准轨轨距和1520毫米的宽轨轨距,中俄国境线边的滨绥铁路将标准轨和宽轨套在一起,使两国列车无需换轨,即可在同一线路上畅通无阻。
  滨绥铁路起点为哈尔滨市,终点为绥芬河市,已有百余年历史。绥芬河市地处东北亚经济圈中心地带,是黑龙江省最大的对俄铁路运输通道,也是我国中欧班列“东通道”重要的通行口岸。中铁六局承建的滨绥铁路绥芬河至国境线改造工程位于绥芬河市境内,为滨绥铁路东段,原长5.034公里。由于既有线路运行坡度大、曲线半径小,列车运行时速仅为55公里,因此要对其进行改建。工程于2024年5月开工,主要施工内容包括“1隧2桥6路基”,改建铁路沿用套轨设计,可满足中俄两国列车不同轨距需求,改建后线路长4.146公里,设计时速达120公里,线路通过能力提升一倍以上,将有效破解运力瓶颈。
  天津公司的技术员们用“心脏搭桥手术”形容套轨铁路改造施工。项目团队从制度、人员、方案等多方面统筹部署,积极优化施工方案,加强施工过程管控,提升项目施工管理效率,确保了国际货运班列在改造期间正常通行。
  “以前列车在滨绥铁路只能‘缓行’,改造后将直接实现‘丝路加速度’!”一名施工人员指着蜿蜒的铁路线自豪地说。

  冻土“战场”亮出“六局智造”
  零下20摄氏度!
  冬日里的绥芬河,严寒天气将施工现场化作银装素裹的冻土“战场”。凛冽的北风裹挟着雪粒,打在建设者的面庞上,呼出的热气瞬间在睫毛与安全帽边缘凝成冰霜。
  由于工程沿线分布多块季节性冻土区,最大冻深2.29米,全年有效施工期仅6-7个月,故此建设者需要在有限时间内完成施工。这不仅要与时间赛跑,还要与严寒博弈。
  为了避免气温过低带来的不利影响,项目团队抢抓工期,采取优化振捣方式、确保桥墩模板安装精度和密封性等措施,并根据山区环境及墩身结构受力特点,创新推进桩基环切工艺、墩身钢筋卡具定位、墩身喷淋与涂抹养护液结合养护等举措,有效推进桥梁施工。
  结合气候特点,项目团队及时启动混凝土拌和站加热设备,对料仓和水进行加热。在隧道门洞处安装了第一道保温门,并在距门洞50米处安装第二道保温门,通过热风炮对隧道内部的空气进行加热,确保混凝土浇筑时,内部空气温度达到10度左右,保证混凝土质量。同时,项目部通过优化方案、合理分工、明确责任、加强盯控,在确保安全质量的前提下,加快施工进度。

  “国门隧道”里的“家国情怀”
  4月1日,隧道贯通倒计时牌上的“80米”数字在料峭春风中闪烁。改建工程中的绥芬河隧道全长602米,距国境线不足400米,被称为“国门隧道”,建成投用后,将替代已运行超过120年的3座老隧道。
  年轻的施工团队正在使用智能设备进行隧道形变监测、温度监测,隧道工程化身“智慧工地”。“多年前,工人师傅们逢山开路,靠的是肩扛手提;今天我们采用液压式仰拱栈桥等新技术,利用高精度传感器和人工智能等开展智慧隧道建设,实现施工进度与安全风险的动态管控。但听到列车轰鸣声,心跳还是一样地快!”
  中欧班列东通道由满洲里、绥芬河、同江铁路口岸组成,运行线路达27条,运输货物涵盖商品汽车、日用百货等十二大品类。滨绥铁路绥芬河至国境线改造工程完工后,将推动中欧班列朝着更高质量、更好效益、更加安全的方向发展。
  一位技术员在朋友圈写道:“我们的焊枪点亮的不只是钢轨,更是‘一带一路’的共赢之路。”另一位建设者写道:“我期待着工程竣工后,列车提速驶过时的呼啸,那是历史与未来的击掌。” 倪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