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4版
发布日期:2025年03月20日
突出“重围”——再读毛姆《人性的枷锁》有感
□ 何玉柱 中铁上海局一公司
文章字数:910
  书如故友,常读常新。
  高中时,英语老师秦先生赠我一本《人性的枷锁》作为新年礼物,自此,我与毛姆这位“故事圣手”正式结缘。此前虽常在书店与他的作品擦肩,却始终未驻足深交。《月亮与六便士》的盛名如月光笼罩文坛,“满地六便士,他偏抬头望月”的诗意评语,更让无数读者心驰神往。而《人性的枷锁》于我,却是另一番际遇。
  初读此书,以为会是如《菜根谭》般的箴言集,或是罗素笔下理性思辨的哲思录。翻开后才发现,这是一部蘸满毛姆半生血泪的自传体小说。主人公菲利普天生跛足,幼失双亲,寄人篱下的孤寂、学徒生涯的屈辱、爱而不得的情愫、艺术理想的挣扎……毛姆以手术刀般的笔触,将人性中的矛盾——卑微与孤傲、懦弱与执着、冷漠与温情层层剖开。前一秒菲利普与凯利伯母相拥而泣,下一秒伦敦“损友”便撕碎温情假面。生活的褶皱被文字寸寸捻开,甜蜜与苦涩在字里行间激烈碰撞,如冰火交织,刺痛又灼人。
  六载春秋流转,当工作压力与流感双重夹击时,我再次翻开这本旧书。此时的阅读已不再是少年式的共情狂欢,而是一场清醒的自我对话。跳出情节的感性漩涡,我开始以审视的目光追问:家庭、宗教、社会如何将菲利普塑造成敏感多疑却善良忠诚的“矛盾体”?他身上的枷锁是世俗的偏见、残缺的身体,还是内心的怯懦?而最终,他又是如何挣脱桎梏,在破碎中寻得自由?这些问题如暗流涌动,促使我提笔记录零散感悟,将思绪凝成文字。
  再读此书,和第一次的感受很不一样,我就像是一个身陷沙漠的旅人,从一片绿洲中找到了甘甜可口的清泉,在主人公走向成熟的过程中,也收获了自己的精神寄托。菲利普的成长轨迹仿若一面雾霭朦胧的镜子,映照出我自身的困惑与觉醒。面对自己痛苦的记忆,人们总习惯于逃避和遗忘,而这不是毛姆的作风。他曾以医者身份直面底层疾苦,又将这份冷峻注入创作。书中没有矫饰的救赎,只有赤裸的真实。菲利普在历经背叛、贫困、理想幻灭后,终于悟出:“必须笑对人生,无论忧郁还是喜悦,正是这些情感的交织,让生命的图景愈发斑斓。”
  合上书页,恍然惊觉:人生的枷锁从未消失,但我们终将在某个时刻与过去的自己重逢。或许是街角的一缕夕阳,或许是深夜的一行诗句,菲利普的影子将悄然浮现,提醒我:暗礁激起的浪花,才是生命最美的纹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