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汉长江大桥是连接汉阳与武昌的过江通道,是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第一座公铁两用长江大桥,也是武汉市重要的历史标志性建筑之一,素有“万里长江第一桥”美誉。它的修建与中铁大桥局的组建密切相关。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全长6403公里,流经青海、四川、西藏、云南、重庆、湖北、江西、安徽和江苏等省市自治区,在上海注入东海。长江作为天堑,在古代只能靠船只摆渡,偶因战争需要用浮桥临时贯通,以利军队和物质迅速渡江。汉建武九年第一次在宜昌下游数十里处建成“江关浮桥”,以后唐天佑元年在瞿塘峡的铁锁关、宋太祖开宝七年在采石矾都曾修建过临时的浮桥。清咸丰二年太平军攻克武昌后,从汉阳晴川阁到武昌汉阳门搭大浮桥一座,后被烧毁。
在武汉修建现代化桥梁的设想始于1913年。当时川汉铁路督办詹天佑邀请北京大学德籍教授乔治·穆勒带领土木系毕业生13人制订了计划,选择汉阳龟山至武昌蛇山的桥址线及主跨分别为124米、200米和250米的公铁两用桥梁方案三种,这是第一次提出武汉长江大桥的方案。
1929年,当时的铁道部又委托美国顾问华德尔进行第二次建桥勘测和规划,共钻12孔,提出由汉阳凤凰山至武昌蛇山的桥址线和主跨为91.4米的公铁两用活动桥式方案。
1936年,正在修建钱塘江大桥的钱塘江桥工程处发起筹建武汉长江大桥,由梅旸春率队赴武汉进行地质钻探,最后选定了蛇山至龟山的桥址线,并提出主跨达280米的拱形悬臂桁架方案。这是武汉长江大桥的第三次建桥设想,后因抗日战争爆发而停顿。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1946年,湖北省成立了武汉大桥筹集委员会,推茅以升为总工程师,第四次启动建桥计划,提出了新的方案,后因经费无着而被搁置。这一计划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才提交铁道部。1950年5月由梅旸春主持在武汉召开座谈会,讨论武汉大桥桥址线、通航净空、载重等级等重要问题。
1950年8月,铁道部设计局决定成立由梅旸春任组长的武汉大桥设计组。铁道部于1951年6月和1953年1月,在北京召开两次会议。1953年4月武汉大桥设计组完成了初步设计文件,7月,以彭敏为组长的9人小组赴莫斯科请苏联专家作技术鉴定。苏联政府组成了以交通部霍林为首的25名桥梁专家鉴定委员会,对桥址、桥型方案提出了修改意见。
1954年1月,政务院批准了该初步设计,任命彭敏为武汉大桥工程局局长,汪菊潜为总工程师,梅旸春为副总工程师,正式拉开了修建武汉长江大桥的序幕。为建成武汉长江大桥,铁道部从全国调集精兵强将,组建大桥工程局,还成立了技术顾问委员会。大桥工程局在彭敏局长和汪菊潜总工程师的领导下,集中了一批优秀工程技术人员:以老一辈的梅旸春、王序森、曹桢、刘曾达等为副手,以年轻的严国敏、唐寰澄、周璞、李家咸、方秦汉等为骨干,还有1953年毕业分配去的陈新、杨进等一批新生力量。
1954年7月,第一批苏联专家共17人到达武汉。1954年9月起开始编制技术设计,钢梁桁式经多种方案比较,确定为米式桁架。下部结构则根据详勘资料,考虑到原气压沉箱基础会遇到很大困难而改用苏联专家组建议的新型钢筋混凝土管柱基础,经试验成功后,于1956年6月完成技术设计,9月进入正式施工阶段。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兴建的第一座跨越长江的公铁两用桥——武汉长江大桥,把京汉和粤汉铁路连接起来,成为中国第一条贯通南北的铁路大动脉。
武汉长江大桥位于武汉市的龟山和蛇山之间。正桥为公铁两用的双层钢桁架桥,由三联九孔跨度各为128米的连续桁梁组成,上层为四车道公路桥,下层为双线铁路桥,全长1155.5米。下部结构首次采用由苏联引进的新型管柱基础,管柱直径1.55米,用振动打桩机使之穿过覆盖层,下沉至江底基岩处,然后钻岩2~7米,最后用导管法水下混凝土封底形成新型的深水基础。上部结构为米式桁架采用悬臂安装施工,于1957年建成通车,成为中国跨越长江天堑的第一桥。
因武汉长江大桥组建的武汉大桥工程局于1958年3月改称“铁道部大桥工程局”。1970年8月,铁道部与交通部合并后改称“交通部大桥工程局”。1975年3月,铁道部与交通部分设,仍属铁道部,名称恢复为“铁道部大桥工程局”。2000年10月,与铁道部脱钩,更名为“中铁大桥工程局”,属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领导。2001年4月26日,改制为如今的“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 清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