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4版
发布日期:2025年02月20日
“善”读
□ 李亮 中铁三局二公司
文章字数:1,807
  孩提时代,时间仿佛是悠悠流淌的长河,尤其在翘首以盼春节降临的日子里,那等待恰似无尽的漫漫长路。每一分每一秒,都在满心的期待中被无限拉长,仿佛春节永远不会到来。然而,随着岁月的悄然流逝,当我们步入成年,时光却似脱缰的野马,疾驰而过。常常是年初制定的计划还清晰如昨,转瞬之间,便已悄然行至年尾。事实上,时光的流转速度始终如一,未曾有过丝毫改变。改变的,是我们日趋繁杂的生活状态。成年后的我们,日复一日地周旋于相似的琐碎事务之中,为千篇一律的生活奔波忙碌,对周遭环境的感知,也不再如儿时那般敏锐与纯粹,日子就在不经意间,如白驹过隙般匆匆消逝。
  然而,在这平淡如水却又琐碎繁杂的生活里,读书宛如喧嚣尘世中一方宁静的港湾,又似浮躁心灵的一片清凉绿洲。它具有一种神奇的魔力,能够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节奏中,寻得片刻安宁,让飞逝如电的时光,悄然放慢匆匆的脚步。那些跃然纸上的文字,仿佛是一扇扇通往别样世界的大门,引领我们走进一个个精彩纷呈的天地。有些书籍,记载着作者的亲身经历与所见所闻,与历史课本上严谨刻板的叙述大相径庭,其字里行间洋溢着生动细腻的情感,读来如春风拂面,轻柔而温暖,使人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细细品味每一个字所暗含的韵味。
  读书之道,贵在精而不在多。但这绝非意味着我们要将略读与泛读拒之门外。闲暇之时,我总会随手翻开一些陌生领域的书籍,只为满足内心强烈的求知欲望。不同的阅读方式,投入的时间长短不一,所带来的收获自然也各有千秋。诸如韩秀云的《宏观经济通识课》、朱光潜的《谈美》,以及前外长李肇星所著的《说不尽的外交》等书籍,皆是偶然间映入眼帘,而后因好奇心作祟,找来大略翻阅,每一本的阅读时间都未超过一周。虽说这些书籍的内容并非让我痴迷沉醉,但读书本就有着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的重要作用。多读几本书,既能拓宽知识的边界,了解他人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体悟不同的思考方式,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更能在精神层面获得愉悦与满足。
  在当今这个节奏快如闪电的时代,碎片化阅读已然成为众多人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能够静下心来,全身心地细读一本书,着实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情。我常常会在一时兴起之时,为自己精心罗列一份书单,其中既有畅销一时的热门书籍,也有历经岁月沉淀的经典名著。然而,大多时候,这份书单最终都只是停留在纸上,未能真正付诸实践。我仅仅是利用生活中零零碎碎的时间,浅尝辄止地翻阅了寥寥几本,以此来慰藉自己,证明未曾虚度宝贵的业余时光。就拿年初阅读川端康成的《雪国》来说,这本不到二百页的著作,我竟前后花费了半个月之久才读完。书中所描绘的那片静谧洁白的世界、纯洁质朴的乡村人物,搭配上细腻唯美的文字与舒缓悠然的叙事节奏,营造出一种如梦如幻、令人沉醉不已的氛围,让人不禁心生不舍,不愿轻易读完。
  读书,切不可将自己局限于熟悉的领域。诚如鲁迅在《给颜黎民的信》中所指出的那样:“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专看文学书,也不好的”。由此可见,略读、泛读与细读、精读都是不可或缺的阅读方式。唯有掌握恰当的方法,才能在阅读的过程中事半功倍。在当下这个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时代,只要我们能够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投身于阅读之中,个人的成长便会在潜移默化中悄然发生,如同潺潺溪流,在悠悠岁月里缓缓流淌,滋养着我们的心灵。
  遥想曾经,我读书时一味追求数量,颇为以一年能读三十几本而沾沾自喜。然而,时过境迁,当我回头重新翻阅那些曾经读过的书籍时,却惊愕地发现,大多数内容已然在记忆中模糊不清,就连当时随手写下的批注与读后感,如今看来都显得如此陌生,脑海中竟一时无法回忆起当时阅读时的心境与感悟,无奈之下,只能重新拿起书本,再次细细品读。虽说泛读与细读皆是读书的有效途径,但唯有细读,方能真正领略到字里行间所蕴含的灵动韵味与深刻内涵。近期,我用心研读了蒋梦麟的《西潮》,起初以为自传性质的书籍能够快速读完,然而,书中对于晚清以后百年间历史的详尽叙述,内容丰富且翔实,让我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深刻体会到了细读所带来的独特魅力。
  读书,是繁忙生活中的一处宁静角落,是心灵疲惫时的一次温暖慰藉。它能够让匆忙的生活节奏慢下来,让浮躁不安的心灵重归宁静。愿意读书与不愿读书的人,所面对的生活注定会截然不同。在全民阅读的时代潮流下,在“书香社会”的浓厚氛围之中,让我们捧起一本好书,用心去精读细读,以书为友,在阅读的世界里不断探索,遇见更加美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