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4版
发布日期:2024年08月15日
“品”味——读汪曾祺散文集《人间草木》
□ 张欣 中铁六局天津公司
文章字数:1,506
  "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它们很温暖,我注视它们很多日子了”——汪曾祺
  万物热烈的八月,尤其适合翻看汪曾祺的《人间草木》。这是一本很适合清晨、午后随手翻看的散文集,就着夏日的清风,他带着我重新认识这世间的一草一木。
  一果一蔬都有滋味,我喜欢看葡萄月令,看他“请”葡萄上架。他说,一月的葡萄睡在雪地里,二月的葡萄放在湿土上,三月就要请葡萄上架,四月葡萄使劲生长,五月需要打梢掐须,六月浇水喷药,七月葡萄“膨大”了,八月葡萄“着色”。好一个“着色”啊,他让大家都去看看这个时候的葡萄园,白的像白玛瑙,红的像红宝石,紫的像紫水晶,黑的像黑玉。那一串串,饱满、磁棒、挺括,璀璨琳琅。如果不是北方人可能都听不懂他说的磁棒,但是如果听懂了,就会被他描写的画面所感染,那一串串香甜就浮现在人眼前,让人口舌生津。而这还没完,他说九月的果园像一个生过孩子的少妇,安静、幸福而慵懒。在我看来,这果园还有孕育后的丰满和盛足,没有深入仔细生活过品味过,真得很难描摹得如此真实而细腻。在《人间草木》中,汪曾祺确是在很认真讲滋味。他说,吃石榴“所得不偿劳”,但是,在昆明吃宜良石榴却无此感,觉得很满足,很值得;他说香梗晚米和豌豆一同煮,夏日于柳荫下喝一碗,风味不恶,他离乡五十载,依然记得那香味;他说,江阴出的粉盐豆,味甚隽,远胜花生米;他说,黄豆芽汤里加酸雪里蕼,泡饭甚佳,此味北方人却不解。在一果一蔬中,汪曾祺是那样认真去品味,去生活。
  只有那么地热爱生活,才能坦然地面对生活的不幸,安然度过“文革”的浩劫吧。在后来的峨眉山游记中他写道:住数帆楼,洗温泉浴,饮泸州大曲,吃非洲鲫鱼,“文化大革命”不斗这样的人,斗谁?这份“自我调侃”让人哭笑不得。他提起“文革”期间创造的《中国马铃薯图谱》称马铃薯块很好画,想要画得不像都不太容易。调侃自己:全国像我一样吃过这么多种马铃薯的人,大概不多!是啊,这样认真生活,充满对生活的热爱、积极乐观的人也真的不多。
  一花一草都有脾性。栀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掸不开,于是为文雅人不取,以为品格不高。栀子花说:“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你们管得着吗!”看到这段文字时,我为汪曾祺的真性情拍手。在他的笔下,一花一草都有了脾性。秋葵不是名花,然而风致楚楚。看似平常的一花一草都寄托了他的思绪和感情。转到他的视角里,我常常被风趣所感染。他说他们家的天竺在园西墙角有一棵,不知道为什么总是长不大,细弱伶仃,结果也少。而在安徽参观,他看到了一家有棵天竺,结了那么多果子,用他的话说:“简直是岂有起理!”他驻足看了半天,已经走出门了,又回去看了一会儿,逗得我忍俊不禁。与其说他笔下的植物有了脾性,不如说他赋予了植物特殊的气质。那些蕴藏在心里的“小性子”会借着所见、所听、所感“释放”出来,成为他生活中独特的逸趣,他是这样有趣,活出一身烟火气。
  汪曾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而从《人间草木》中,我只看到一位老爷爷,告诉我什么东西好吃,哪儿的东西好吃,给我讲他的经历和所感。在他平淡质朴的文字中,我感到他深得自然之妙趣,于不经意间渗透出睿智从容的生活态度。
  天地万物有灵,对于一果一蔬、一花一草这些“毫不值钱”的东西的珍视,是我们对生活的态度,对时序的感情。在它们身上,有我们记忆里穿梭时空寄予的情感和爱恋,有我们平淡生活中、日复一日里岁月静好的安然与妥帖。
  汪曾祺说:无事此静坐,一日当两日。心闲气静,恬淡平和;写字、画画、做饭;擎自然收获,如此好好。
  品位生活,感受自然万物的蓬勃发展与岁月枯荣,安然内心。正如有诗: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