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8版
发布日期:2024年07月04日
勇闯前人未至之境——中国极地考察40周年中铁建工20次随队出征承建考察站纪实
文章字数:3,137

中国南极秦岭站远眺


  今年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中国南极秦岭站初步建成并投入使用。他指出:“一代代极地工作者勇斗极寒、坚忍不拔、拼搏奉献、严谨求实、辛勤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中铁建工着力践行央企担当,积极服务国家战略,自2002年以来共承担了20次南极科考建设任务,累计派出建设者393人次,打造了设备完善、技术先进、中国极地考察史上规模最大的考察基地——中山站,承担了长城站、中山站、泰山站配套设施及秦岭站建设任务。南极建设团队先后荣获“火车头奖杯”,国家海洋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颁发的“中国极地考察先进集体”以及“全国工人先锋号”等荣誉称号。
  强化政治引领,锻造党建赋能“压舱石”
  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正式踏足南极。中国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也都建成于那个时代。2002年,国家决定开始大规模拆旧建新。在接到南极考察站建设任务后,中铁建工第一时间成立南极项目部,建设者们带着祖国的重托,远征南极。
  中铁建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系列重要指示,做到海内外项目党支部全覆盖,确保每一名党员参与组织生活。2017年,在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之际,中铁建工党委决定成立南极项目临时党支部。南极项目成了中铁建工党建地图中的最后一块拼图,也是中铁建工位置最南边的一个党组织。在项目临时党支部的统筹指导下,南极建设者们充分发扬“支部建在项目上,作用发挥在一线”的优良传统,实现了党的建设和项目建设互动双赢。
  南极项目党支部持续深化“抓党建就是抓业务,抓业务必须抓党建”的工作理念,全面提升南极考察站建设水平。把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作为推动南极建设的根本动力,在雪龙船航渡和南极建设任务期间,结合南极施工的特点,多次组织全体建设队员利用有限的时间,采取个人自学、集中学习等形式,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展“初心讲堂”讲授特色党课,参加“南极大学”等学习活动,持续提升项目团队的理论水平。广大参建队员在考察站建设等重大任务中强党性、担使命,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做好南极考察站建设、服务海洋强国建设的新途径、新举措,确保了“支部建到南极,党建工作就覆盖到南极,战斗力就形成到南极”。
  在南极考察站建设期间,中铁建工南极项目党支部以“党员突击队”“争创工人先锋号”和“青年突击队”三面旗帜为精神动力,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积极打造坚强有力的战斗堡垒。远征南极路途艰难,一路穿越五个风带、四个季节、十三个时区。面对咆哮而来的西风带、急难险重的海冰区卸货任务、气候恶劣的紧急施工窗口,项目党支部认真履行职责,坚定队员们的信念、提高队员们的斗志、调节队员们的情绪、加强队员们的沟通,让中铁建工南极考察站建设队伍更加团结、更加壮大。此外,项目党支部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组织队员突破身体条件、运输能力、施工资源的限制,用顽强拼搏和惊人毅力践行奔赴南极的初心和使命,确保项目建设期到必成。
  聚焦功能升级,探索南极考察站建设“新标准”
  2002年以来,中铁建工相继完成了长城站维修、中山站改造、中山站“十五”“十一五”能力建设、泰山站配套后勤设施、秦岭站建设等南极考察重点建设任务,将南极考察站从简易的集装箱铁皮房,逐渐改造成为集科研、观测、生活、环保、医疗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小镇”。
  秦岭站是我国在南极地区的第5个考察站,包括主体建筑(主楼、后勤中心)、配套建筑(高空物理观测栋、气象及大气观测栋、地球物理观测栋)等。在设计建造上,秦岭站充分考虑了南极特殊的自然环境条件,采用了绿色技术和集成化空间体系,体现了集约、绿色、智能的特点。秦岭站建筑面积达5244平方米,主楼局部三层,由中央环廊和东西两翼构成,呈“南十字星”造型。项目计划工期从2023年12月至2026年2月,建成后预计可接待度夏考察人员80人、越冬考察人员30人,计划用于开展大气环境、海洋基础环境、生物生态等多圈层、多学科的监测以及科学研究等工作,具有“一站多能”的综合观监测能力,成为我国“功能完整、设备先进、低碳环保、安全可靠、国际领先、人文创新”的现代化南极考察站。
  2023年11月1日,中铁建工94名南极建设者随中国第4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出征,承担中山站、秦岭站建设任务。3个月时间完成秦岭站主体施工,建设主要任务分为钢结构搭建、模块安装和幕墙安装三个阶段,主楼共安装钢柱38根、钢梁812根、檩条1950根、螺栓近50000套、集成模块84套,现场划分综合、机械、钢构模块、幕墙、土建、机电安装、后勤班组,共84人。项目团队坚持“严寒边远地带房屋快速建造标杆”定位,模块化施工打造装配式考察站,创新采用大模块化建造技术,在国内定做装配式钢结构件和功能模块,预拼装后,在南极现场拼装后即可实现“拎包入住”。绿色技术打造节能考察站,能源系统采用可再生能源和传统能源结合,优先采用太阳能和风能,未来新能源供应量将超过65%,有效保护南极生态环境。新型工艺打造实用型考察站,充分考虑南极高寒、强风、积雪等极端环境,大量采用轻质高强建筑技术与材料,抵抗室内外冷热交换、零下60摄氏度超低温和海岸环境强腐蚀。所有钢柱均采用整体焊接工艺,中间无打断和接头,有效提升结构稳定性,可抵御17级以上风力。
   凝聚南极精神,打造南极考察站建设“强引擎”
  南极,地球上最后一个被发现,唯一没有人员定居的大陆,有地球干极、寒极、风极之称。2002年,中铁建工成立南极项目部,刘笃斌担任项目经理,带领2名工人第一次奔赴南极;2023年,郑迪担任项目经理,带领93名建设者第20次奔赴南极。20年来,中铁建工南极建设团队从一支只有三五人的施工队,发展成为现代化项目管理团队,累计派出393人次参与南极项目建设,克服极昼、极夜、极风、严寒、暴雪、强紫外线等一系列极端恶劣条件,圆满完成了各项建设任务,培育了以“为国争光、使命必达的爱国主义精神,不畏艰难、挑战极限的拼搏进取精神,敢为人先、攻坚克难的开拓创新精神,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团队作战精神”为内涵的“钢人铁马”南极建设精神,打造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优良品质,叫响了“人换机不停”的施工口号,每天10多个小时在茫茫雪原“战风雪斗严寒”,用实际行动兑现铮铮誓言。
  南极现场施工时间短、任务重,必须要在窗口期内完成既定施工任务,建设者们严格按照标准规范施工,对关键重点难点部位详细讨论,超前筹划、科学组织、细化分工,灵活调整资源配置和作业时间,关键窗口期集中资源打攻坚战,千方百计确保工程建设质量。项目团队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在现场作业、极地生活和长途航程等方面,老队员加强对新队员的指导帮扶和经验传授,加快新人成长并融入团队。
  施工过程中,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老队员以身作则,带领新队员加班加点、排除万难,仅用13天提前完成秦岭站区域9300吨物资的卸运工作,创造了南极考察史上最短时间卸运最大物资量的纪录;自2023年12月16日秦岭站主体工程建设全面启动以来,利用南极极昼建设窗口期,争分夺秒、直面强风,日均作业时间超15小时,仅用不到15天时间,便完成主楼钢结构搭建,较原计划提前10天完成建设任务,胜利完成新站主体建设任务,创造了短暂窗口期快速施工的奇迹;连续作业10余个小时,在十二级飓风到来前,顺利完成4个迎风面幕墙板安装,按照度夏实施计划完成了主要功能指标,实现了实践经验和团队精神的双重传递,让南极建设精神薪火相传。
  万里南极冰原,五座中国南极考察站在风雪中挺立;数十年建站岁月,一代代中铁建工南极建设者薪火相传。中铁建工建设者表示: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定“认识极地、保护极地、利用极地”的理念,发扬南极建设精神,助力中国极地考察事业谱写出新的华章。 张秀 付涛
   图片摄影 胡晴 郑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