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2020年5月10日,在中国中铁与国资委联合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品牌战略发展论坛上,中国中铁“三个转变”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这是公司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三个转变”重要指示,全面提升企业创新实力的又一重要举措。
借助研究院的平台优势,中国中铁积极开展推动“三个转变”路径方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明确15项创新发展举措,清单化梳理科技创新重点任务、管理创新重点任务,形成了一批管理课题成果,累计获得《全国企业管理创新现代化成果》一等成果4项、二等成果63项,为打造世界一流的中国创造、中国质量、中国品牌提供了智力支持。
企业搭台,人才唱戏。中国中铁不断完善各类创新人才管理办法和激励机制,面向13家科技型企业关键核心人才实施岗位分红激励,有效实现员工利益和企业效益紧密捆绑,共担风险、共享成果,激发企业创新创造活力;设立一批创新工作室,加强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科技领军人才的选拔培养,定期评选科技标兵、特级技师、工匠技师,为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提供平台。
正是凭借广大科技人员夜以继日地潜心攻关,中国中铁取得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在高速铁路、高原铁路、重载铁路、电气化铁路、桥梁工程、隧道及地下工程、铁路道岔、盾构制造等八大领域始终保持国际领先水平,特别是系统掌握了不同地质结构、不同气候环境、不同轨道类型等多种条件下的高速铁路建造技术,铸就了“中国高铁”“中国大桥”“中国隧道”“中国装备”等一系列靓丽的国家名片。
坚持以文化创新为动能
科技工作充满艰难险阻,科研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作为一家“百年老店”,中国中铁有着独特的精神文化传承,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中铁人矢志创新、筑路报国。
走进中国中铁企业文化展览馆,一面印有“开路先锋”字样的鲜红旗帜虽饱经沧桑,却依旧耀眼夺目。
“1950年,在新中国修建的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开工典礼上,贺龙、邓小平同志将这面旗帜亲自授予我们,从此开启了中国中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征程。”展厅讲解员自豪地介绍道。
时间拨回到2019年1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雄安新区规划展示中心,通过大屏幕连线中国中铁京雄城际铁路建设者时,勉励大家说“城市建设、经济发展,交通要先行,你们正在为雄安新区建设这个‘千年大计’做着开路先锋的工作,功不可没。”
跨越时空,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不仅赋予了中国中铁光荣的责任和使命,更赋予了“开路先锋”新的时代内涵。
奋进新征程,中国中铁深刻认识到文化赋能、精神支撑在推动科技创新步伐、加快世界一流企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为此,中国中铁党委把“开路先锋”文化重构工作摆上日程,系统全面总结中国中铁百年奋斗历程中积累的优秀文化成果,提炼形成以“四大核心价值理念”和“八项具体工作理念”为四梁八柱的中国中铁“开路先锋”文化体系,并通过多种形式载体进行宣贯,不断增强广大员工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开拓进取的精神动力。
旗帜引领方向,信念凝聚力量。在“开路先锋”精神文化的感召和指引下,中国中铁广大干部员工秉承“中国建造铁肩担当”的企业使命,坚定“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不屈意志,积极投身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在重大工程项目中挑重担、打头阵,攻克了一个个世界性难题,造就了一座座人类工程奇迹。
在西北大漠,他们创新工艺,通过植物防沙与工程防沙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应对风沙侵蚀,修通了全长825公里的和若铁路,形成世界首个沙漠铁路环线。
在东海之滨,他们不惧风浪,攻克“世界级风口”建桥难题,建成世界最长公铁两用跨海大桥——平潭海峡公铁大桥。
在华北平原,他们对混凝土配合比、模板体系以及混凝土施工工艺等进行研究细化,进行了上百次实验,最终实现了光洁如镜的平滑度,打造了国内首个大规模采用清水混凝土技术的高铁站——雄安站。
在雪域高原,他们挑战极限,修建的拉林铁路16次跨越雅鲁藏布江,助力复兴号动车组首次开进西藏,续写雪域天路新传奇。
在横断山脉,他们艰苦奋斗,操控自主研发的敞开式硬岩掘进机“彩云号”铿锵突进,誓要打通被誉为“地质博物馆”的大瑞铁路高黎贡山隧道。
在大洋彼岸,他们远离故土,修建了印尼雅万高铁、中老铁路、匈塞铁路、孟加拉帕德玛大桥铁路连接线等一大批海外工程,推动中国标准、中国技术走向世界,铸就了“一带一路”上的靓丽名片。
如今,“开路先锋”早已镌刻在每个中国中铁人心中,激励着每一位员工以创新为钥、迎难而上,在各自岗位上展现更大的作为。
十年发展,创新突破、谱写华章;十年奋进,波澜壮阔、激荡人心。回眸过去的十年,中国中铁牢记总书记嘱托,奋勇拼搏、攻坚克难,取得非凡成就。更美的风景永远在前方,追梦者的脚步不会就此停歇。中国中铁将继续以习近平总书记“三个转变”重要指示为指引,用创新打开新局,以实干笃定前行,奋力谱写企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