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版
发布日期:2024年05月09日
激发创新活力 勇当开路先锋 迈向世界一流——写在中国中铁践行“三个转变”十周年之际
文章字数:1,877
  2014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铁工业旗下中铁装备盾构总装车间时作出了“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重要指示,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2017年4月24日,国务院批准将每年5月10日设立为“中国品牌日”。
  肩负重托,砥砺前行。十年来,中国中铁作为“三个转变”重要指示首倡地和“中国品牌日”的发源地,始终胸怀“国之大者”,在深入践行“三个转变”重要指示过程中,牢牢抓住“创新”这个牛鼻子,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管理创新为保障、以文化创新为动能,全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和现代产业链“链长”,推动各项经济指标连年刷新历史新高,营业总收入和新签合同额分别迈上一万亿和三万亿大关,《财富》世界500强排名第39位,奋力谱写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中国中铁篇章。
  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
  在郑州市管城回族区第六大街99号,坐落着中铁装备盾构总装车间,一台台科技含量十足的盾构机从这里出发,服务全国以及世界各地的隧道工程,成为畅销海内外的国产高端装备之一。
  十年前,也是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对现场科技人员和员工攻克科研难题、突破盾构机系统集成技术壁垒的自主创新给予肯定并指出:“装备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制造业的脊梁,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还有许多短板,要加大投入、加强研发、加快发展,努力占领世界制高点、掌控技术话语权,使我国成为现代装备制造业大国。”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中铁装备依托我国完备的产业体系及配套优势,积极打造隧道掘进机原创技术策源地,携手上下游500多家企业和相关研发机构,成立了重大专项研究院,突破了大排量泵、主驱动密封、可编程控制器PLC、主轴承等多项“卡脖子”技术,实现核心零部件自主研制及应用,为掘进机产业安全、健康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得益于过硬的技术储备,工程师们在创新上愈发得心应手,近年来平均每年下线两台首创产品:全球首台全断面硬岩竖井掘进机、全球首台马蹄形盾构机、全球首创超小转弯半径硬岩掘进机、全球首台能爬陡坡的大直径硬岩掘进机……一系列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新产品接连下线。如今,中铁装备盾构机订单总数已超过1600台,出口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销量连续7年世界第一。
  窥一斑而知全豹,盾构机的突破正是企业多年来坚持科技创新的生动缩影。作为基础设施建设行业的领军企业,中国中铁将科技创新摆在企业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持续加大自主创新研发投入,联合产业上下游、产学研力量,在智能高铁、智能高速公路、智慧城市、装备制造等方面,加快突破一批前沿技术,加快锻造一批长板技术,加快新技术在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中的实践运用,努力打造现代产业链链长,不断推动中国智造品牌强起来。累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发明奖127项,其中特等奖5项、一等奖16项。参建的京张高铁、拉林铁路、沪苏通长江大桥、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大柱山隧道等一大批重点工程创造了诸多世界第一。
  创新频结硕果,根本在于人才。2022年8月,一场特殊的聘任仪式在中国中铁总部首次举办。中国中铁主要领导亲自将中国中铁首席科学家、高级专家聘书递到中国工程院院士秦顺全、高宗余以及高级专家代表手中,并表达了公司上下对科技人才的关心和重视。
  近年来,中国中铁大力实施新时代人才强企战略,积极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鲜明导向和良好环境,打造了以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为引领,3万多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为骨干,10万多名一线技术工匠为基础的创新人才队伍体系,成为推动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
  坚持以管理创新为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多元化加大科技投入,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充分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
  作为国家首批创新型企业,中国中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不断推动以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核心的管理创新:依托拥有的“高速铁路建造技术”“隧道掘进机及智能运维”“桥梁智能与绿色建造”3个国家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19个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建立了以各级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三级四层”创新体系;深入推进科改示范企业建设,实施“揭榜挂帅”机制和岗位分工,全方位激励科研人员创新创造,所属两家“科改示范企业”分获国资委“标杆”和“优秀”评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引导设计、施工、工业制造、科研板块开展更加紧密的协同创新;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作为衡量创新价值的重要标准,努力成为产业发展方向的引领者。 (下转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