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4版
发布日期:2023年12月07日
谒书圣归隐地
□ 罗聂 中铁二局
文章字数:1,174
  纪念书圣王羲之的古迹现有两处:一处在山东琅琊,即现在的临沂,是其出生和少年成长之地;一处在浙江嵊州金庭镇华堂村,是其晚年归隐、身后埋葬、后人繁衍聚居之地。
  据史载,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即兰亭雅集两年后,书圣王羲之弃官来到金庭,迷恋于此地山水,于是在瀑布山下金庭观处筑馆而居,过上了谈玄论道、采药炼丹、游山玩水、修书教子、养鹅垂钓的逍遥生活,直至公元361年病逝。两地各承载着王羲之的生和死、少与老的历史记忆,但华堂村确最具纪念意义。
  我来浙江嵊州工作有一年半多了。日前,利用国庆假日,我独自一人再访华堂。独游更加随心所欲,当然就更能去慢慢了解书圣生平、凭吊先贤遗迹、感悟传统文化了。
  眼前的金庭观早已不是过去的金庭观,也更不是书圣当年居住的房屋。南朝时,书圣五世孙王衡舍宅为观,将世代居住的老宅,即书圣故居捐出改为了道观,齐高帝赐名金庭观。历经千百年岁月沧桑,道观日渐衰毁,直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一切古迹荡然无存。眼前的金庭观虽建筑宏伟、墙瓦簇新,但毫无年代感,已不再是问道求仙、烧香祈福之地了。
  步入金庭观,首先映入眼帘且最为高大的建筑当属书圣殿,殿内供奉着王羲之和夫人以及其七子一女的塑像。两侧长廊分别在墙上布置有反映书圣典故的绘画作品和“二王”及今人的书法碑刻,这些书法值得细看,从中可以汲取一些艺术营养。书圣殿后是右军祠和雪溪书院,前者是书友交流之地,内有一些书家作品的原件,后者则陈列着各级领导到访的照片和题词。这便是金庭观概况,总体给人“形式大于内容”的感觉。
  出金庭观后门,进入一条通往书圣墓的由鹅卵石铺就的墓道。墓道两侧古柏森然,不远处的树林掩映着几间颓败的土墙房屋,据说是当年王羲之后人守墓的“墓庐”。道旁有名人贤士以及日本书界友人捐刻的石碑和手植的树木,寄托着人们对墓中人的敬仰之情。墓体是圆的,由石头围砌而成;墓碑正面刻着“晋王右军墓”,背面刻着“大明弘治十年……重立”;墓碑上罩着一座飞檐翘角的方形石亭,前方两根亭柱分刻着“一管擎天笔”“千秋誓墓文”。
  这是一个普通的墓地,一个隐藏在山林中的、并不气派的、也无独特之处的墓地。但就在这个墓地里,埋葬的却是中国最伟大的书法家,他树立起了中国书法审美的至高标准,构建起了中国古代文人孜孜以求的精神境界,他俯仰一世、终求放浪形骸,他洞明时空之隧、慨叹“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站在这里,你会感到空气中似乎弥漫着某种奇异的分子,正穿透你的肌肤、直抵你的骨髓,大脑在某一个瞬间似乎也突然变得一片空白……从墓地到华堂古村,我决定沿公路步行而去。那穿梭田间的某位农民,说不定就是书圣的后人一脉呢。
  走出古村,已是日暮时分,金色的夕晖正洒在远近的山峦田野上,洒在身旁静静流淌的平溪河上,洒在古村参差错落的新旧建筑上,几处炊烟在秋风的吹拂下正袅袅升起,这一切是如此安详静谧。逝者已矣,生者如斯,转眼便是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