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十八年中,他将光彩赋予科创之中,以如履薄冰的谨慎态度,为推进铁路电气化建设守正创新,不断研发迭代智能工装设备、打造数字化管理平台、改进工艺工法,先后获得各类科技创新成果50余项;他带领团队以服务一线为宗旨,围绕现场难点开展技术攻关,全面培养科研人才,用科技为国家铁路建设增光添彩。他,就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铁武汉电气化局设计研究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李顺成。
他先后参与了京沪电气化、京沪高铁、京九电气化、广珠城际、宁天城际BT项目、长沙地铁的通信系统设计等项目,主持各级重大、重点课题研究20余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32项,发表计算机软件著作权6件,改进施工生产工艺3项,这些成果已在多条铁路建设中成功应用,有效地提高了高速铁路四电高空作业机械化和自动化施工检测水平,提升了安全质量管控水平。
从零到一 创新突破
从技术员到项目经理,从门外汉到科技创新的引领者,李顺成在施工一线摸爬滚打,艰苦奋斗,始终把创新作为工程攻坚克难的重要法宝。
2016年,他在担任中铁武汉电气化局一公司科技设计部部长时,哈牡客专项目部技术人员多次反映用于接触网上部作业的高空作业车存在效率不高、放线和安装工作困难、安全隐患高的问题。作为科技工作负责人,李顺成查阅资料,跑项目现场,了解现场情况和施工需求,经过反复调研分析,他萌生了打造公路、铁路“两栖”作业车的构想。
说干就干,13个人组成的课题团队迅速组建,展开技术攻关。经过两年多的潜心钻研,他和他的团队结合自身经验和最新成果,多次比较实验和方案优化,自主设计出了“公铁两用高空作业车”。该车在路基成型、桥梁贯通后即可线上作业,可以用于材料运输、所有接触网上部暗转调试、架线等作业,有效解决了轨道铺通前轨道车无法上线运行,轨道铺设后普通汽车无法上道运料的矛盾,节约了时间,提高了安全性,降低了人工成本,填补铁路四电高空领域大型施工机具的空白,取得国家发改委颁发的车辆公告,并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专利授权。
深耕细作 笃行致远
对于李顺成来说,在工作上也曾让他迷茫过、担忧过。但是他迅速调整状态,抓住一切集中培训和业余时间深入钻研。他说:“我热爱学习,几乎所有时间和精力都放在自学专业知识和解决工程技术难题上。”他设计的“公铁两用高空作业车”,就得益于平时工作时的细心观察。在京九电气化改造施工现场,他针对既有铁路电气化改造接触网杆坑易坍塌,安全和成本压力大,创立了接触网基础基坑防护充气芯模施工工法,总结提炼专利申请方案,并成功获国家专利1项、部级工法1项,大大提升了既有铁路接触网施工效率,降低了作业成本。
荣誉和成绩的背后是他的努力和坚持。多年来,他坚持每天阅读至少2篇行业文章,每个月至少翻阅1本专业书籍,每年至少参加3次学术交流会议。即使后期转到管理岗位,这样的标准也从未降低。他经常在工作之余撰写论文,探讨工程技术管理,在国家级核心刊物上发表了《地铁通信电源系统的安全控制》等10余篇专业论文。从一名普通技术人员成长为新时期创新技术骨干,他被聘为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技专家、工程物资设备专家,中国勘察设计协会物联网研究部委员、华东交通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校外指导老师。
匠心传承 生生不息
“我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更多的员工掌握了新技术,才能推动技术不断发展。”2017年,他所在公司成立以他名字命名“李顺成劳模创新工作室”,2019年7月,工作室成为中铁武汉电气化局劳模创新工作室。因业绩突出,2019年12月,工作室被湖北省总工会命名为“湖北省职工(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2022年11月,被中国中铁命名为“中国中铁劳模(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2022年12月,被命名为2022年湖北省示范性职工(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
工作室创立伊始,李顺成就亲自制定了创新工作室的各项制度,并成立了机械化工业化创新小组、信息化自动化创新小组、集成与检测创新小组。每个小组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又分化出各具特色的专业小组,这种结构组成具有较强的专业性,针对性,为轨道交通建设解决了许多难点、热点问题。工作室在各类创新活动中秉承“课题不求大但求实、全员参与求带动、落实精细求效能”的总体原则,截至目前,共获得56项技术创新成果。作为工作室的领衔人,他言传身教,把学到的新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同事,是促进青年成长的领路人。在他的带领下,公司涌现出一大批科学技术新秀和创新骨干,真正做到了为企业培养一支爱岗敬业、精通业务、敢于创新的知识型员工队伍的目标。
择一事,终一生,不为繁华易匠心,勤劳笃正,一心务实。“科技创新的道路是一个充满未知的旅途,仰望星空的同时,更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慢慢在更高的平台探索更多的可能。”李顺成表示,他将怀揣着精益求精、执着专注的匠心,在电气化铁路创新之路上继续攀登。 张孟珂 栾小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