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4版
发布日期:2023年04月20日
“大国工匠”培育机制的实践与探索
□ 中铁工业党委
文章字数:2,817
  编者按 4月11日,中华全国总工会委托清华大学组建的“探索实施大国工匠人才培育工程总体方案研究”课题组到中铁工业调研座谈,深入了解中铁工业技能人才培育机制。现将有关经验予以刊发,供学习参考。
  中铁工业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围绕“提升能力、以用为本、高端引领、整体推动”主线,充分发挥企业建设高技能人才的主体作用,市场在高技能人才资源开发和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提升职业技能和素质为核心,以用好用活高技能人才为根本,健全以引进、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为重点的工作机制。
  坚持高端引领 加快造就一支技能领军人才队伍
  一是突出抓好技能领军人才递进式培养工作。公司建立了“5+2+1”职业晋升体系,即职业技能等级在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五级的基础上,设立特级技师、工匠技师两个技能等级层次,同时开展高精尖工种的首席技师评聘。三年来,评审通过特级技师9人、工匠技师3人、首席技师1人,破除高技能人才职业发展天花板。二是突出抓好“金牌工人”建设工程。选树一批能够引领技艺革新和技能攻关的产业技能领军人才,涌现出了以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电焊工王汝运,全国技术能手获得者电焊工张明、曲岩、王中美和盾构机操作工刘傲杨为代表的一批领军型技能人才。公司近三年累计40余人次获得国家及省级劳模、五一劳动奖章、技术能手、标兵等荣誉称号。三是突出抓好高技能人才培养载体建设。坚持开展劳模工匠评选、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活动,近5年共选树省部级劳模28名,省部级工匠15名,共建立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40个。建成技能大师工作室等3个省级、3个中国中铁级、1地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等,累计培训技能人才500余人次,先后参与并取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成果20余项,直接创造经济效益1000余万元。
  坚持激励引导 激发高技能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公司持续深化收入分配改革,发挥表彰激励、职业竞赛的引导作用。一是完善高技能人才奖励制度。突出价值导向,出台了专项激励制度。其中,中华技能大奖奖励6万元、全国技术能手奖励5万元、大国工匠奖励2万元,三年累计发放奖励200余万元。先进典型在公司职代会期间现场表彰,典型引领作用显著。二是健全市场化薪酬分配机制。研究制定了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享受同等待遇的政策,加大薪酬分配向高技能人才的倾斜力度。设立了高技能人员岗位津贴制度,分别给予工匠技师、特级技师、高级技师、技师每月不低于1000元、800元、500元、300元的津贴,三年累计发放技能人才津贴900万余元,全部进入工资总额单列项。三是充分发挥竞赛激励作用。完善了以企业岗位练兵为基础、以技能竞赛为主体、内部竞赛与外部竞赛相衔接的技能竞赛体系。积极参加全国职业技能竞赛和世界技能大赛,对获得优异成绩的技能人才“重奖”,并按规定授予“技术标兵、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破格晋升职业技能等级。三年来,累计参加地市级及以上职业技能竞赛2300人次,其中国际级竞赛10人次,国家级、省部级竞赛69人次,公司级竞赛2200人次;新增荣获国际级奖项8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竞赛奖28项。
  坚持公平公正 健全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
  公司始终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逐步建立由企业、职业院校和劳动者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成立了职业技能等级考评认定工作领导小组和11个专业考评组,与职业院校合作编写了电焊工、盾构机操作工等19个职业工种的培训教材,合计超过437万字,配套编纂了考试题库,库容达4万余道。评审时严把质量关,确定了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工作业绩为重点,综合品德作为、职业操守、工作业绩和工匠精神的各项评定标准,每年度评价通过率不低于40%。同时,注重提升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开发了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考试平台系统。三年来,公司完成了27个职业工种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认定共计1065人,其中评审通过特级技师9人、工匠技师3人、首席技师1人,公司高技能人才占比较成立之初提升了十个百分点。
  坚持以“用”为本 最大限度发挥高技能人才作用
  公司聚焦人才使用环节,完善工作机制,强化服务保障。一是探索完善高技能人才发挥作用的制度保障。破除用人观念上的各种束缚,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在解决技术难题、推动科技创新、培养后备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例如,公司承揽的大型钢结构桥梁焊接试验完全由电焊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实现了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和职称贯通,对具有绝招绝技绝活的高技能人才,建立了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绿色通道,获得中华技能大奖,或担任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头人可直接认定高级工程师任职资格。二是规范高技能人才合理有序流动。结合企业需要和个人发展,合理调整高技能人才工作岗位,具备管理潜质的转岗到基层生产管理工作,对爱钻研的专家型技能人才,引导其坚定职业信心,在本职岗位上练本领,提技艺,以领军型人才为目标,纵深培养。
  坚持培训赋能 加速高技能人才成长成才
  构建了公司、所属企业、所属企业成员单位三级培训体系,分级负责,分工合作。一是加大培训资源投入。立足企业实际需要,坚持以提升人才技艺水平为目标,精准施策,积极开展岗位安全培训、技能人才鉴定培训、高技能人才任期内技能提升培训、“四新”技术推广培训等各类培训,三年合计培训超过1.4万人次。二是坚持以赛促训。公司层面连续举办了四届职业技能竞赛,在电焊工、盾构机操作工、钳工等竞赛中涌现了一批优秀高技能人才;在所属企业层面,实现了竞赛组织常态化。公司整体每年开展竞赛不少于10个工种,比学赶超的氛围日益浓厚。三是大力开发培训资源。公司围绕高精尖工种,从操作难点要点、常见问题处理等维度,组织高技能人才开发道岔钳工、电工、盾构机械操作工等操作教学微视频,完成7个工种125集拍摄及评审工作,通过线上数字化培训平台实现各公司学习资源互补,扩大技能人员受众面和扩宽他们的学习途径,提高整体技能人才岗位素质。
  坚持校企合作 充分利用系统职业院校资源
  深入贯彻国家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策部署,把加快职业院校转型与企业生产经营紧密结合起来,深化多领域合作。公司已与8所系统内的职业院校建立了企校双师职业培养机制,通过岗位练兵、技能竞赛、技术交流等多种形式,促进技能人才知识更新与技术创新、工艺改造、产业优化升级要求的相适应,提升了人力资源开发能力。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产教融合”的模式,大力开展岗前培训、转岗培训和高技能人才经验交流,经常性地开展联合技术攻关,不断将外部先进知识引进来,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各类难题。大力实施人才联合培养战略,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实训基地,推行“订单式”定向培养,实现从招生、培养、实训到就业的全方位合作,使技能人才毕业即能上岗、上岗即能胜任,实现了培养关口前移、培养周期缩短、培养成本降低。2022年,校企合作培养近500人次。建立了优秀劳务人员转录机制,以优化结构、择优录用为导向,针对高精尖工种,开展高标准、严要求的劳务人员招录工作,累计补充高精尖工种高技能人才近150人,有效优化了技能人才队伍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