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铁上海局坚持“改革赋能、管理提升、创新驱动”工作方针,坚决落实国资委和股份公司改革三年行动决策部署,以系统性改革激发活力、提高效率、促进发展,入选国资委“国有重点企业管理标杆创建行动”标杆企业。
牵住“牛鼻子”,激发管理活力
强化顶层设计,在系统推进上下功夫。围绕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要求,梳理出133项工作任务,与子分公司签订责任状,细化年度目标任务清单,并纳入领导人员年度绩效考核。在推进过程中,以集中辅导、调研督导、典型引路等方式,指导各公司制定改革措施,狠抓党委前置研究、三项制度改革、剥离社会化职能等工作落地,建立员工薪酬和激励体系年度报告机制。将改革实施情况纳入巡视、审计等监督范围,确保三年改革行动落地见效。截至目前,133项改革任务超前完成,完成率100%。
强化考核牵引,在精准实施上下功夫。坚持战略引领,将改革三年行动重点任务导入企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定期评估、过程纠偏、周期考核,引导子公司聚焦主业,专业化、差异化发展。坚持量化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结果、交叉重复的考核模式,引进卓越绩效考核思想,把定性指标分为五档,运用“可测量、可视化”的量化标准,准确评价经理层的管理绩效。坚持靶向发力,实行“一企一策”考核,突出“跳起来摘桃子”“激励快牛、鞭打慢牛”等理念,设置确保和力争等阶梯式指标,激发经理层成员追求卓越绩效的积极性。2021年、2022年,中铁上海局和子分公司两级144名经理层成员均签订了责任目标合约书。2021年根据考核结果,4名领导人员因连续两年考核不达标被降职处理。
强化三项制度改革,在考核激励上下功夫。2020年三项制度改革以来,先后制定和修订了《员工管理办法》《机关普通管理人员管理办法》等16项配套制度,建立了领导人员职务任免、薪酬分配与企业效益、个人贡献相挂钩的市场化机制,明确了不同层级岗位关键考核指标、末等调整、不胜任退出等内容。2021年以来,市场化退出258人,退出率2.58%;连续两年员工退出率大于2%。
打通“梗阻点”,提高管控效率
推动总部管理升级,打造最强大脑。以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管控型、价值型“五型”总部建设为抓手,常态开展“对标一流”工作,扎实推进“总部机关化”专项整改,严格落实归口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和精简高效制。推进区域生产经营一体化管理,由集团公司领导驻点办公督导,进一步延伸总部管理触角。创办掌上学院,开展知识库和案例库建设,2022年累计录入各类知识3226条,收集典型案例80多个,编制教材32套,线上学习1.55万多人次。
推动制度流程升级,疏通管理梗阻。2022年,首次召开中铁上海局制度建设会议,聚焦系统性、层次性、合规性、实用性“四个维度”,废除不合理制度,填补制度空白,优化管控流程。2022年梳理制度506项,新立或修订制度221项、废止制度57项,合并制度131项,最终形成404项,制度更新率100%。
推动项目管理升级,提升管理质效。加快建立健全项目导向型的管理体制机制,深入开展项目管理提升三年行动,制定了45项定量指标和13项定性指标,从“落实、共享、创新”三个维度,总结推广复制典型经验50多项。今年以来,有6个项目扭亏为盈。积极推进劳务班组承包模式,大力支持隧道、架梁、钢结构、轨道电务等专业分公司建设,成立了22个区域项目经理部,管辖了公司56%的在建项目,较以往项目管理模式节约了200余人。
用好“倍增器”,汇聚发展动能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召开了中铁上海局首届科技创新大会,发布了《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建立了两层两级研发体系,制定了“十四五”科技创新重点工作任务;成立了22支专业研发团队,五大研发中心牵头负责相应课题研究和研发成果工程化产业化应用,为中铁上海局科技工作奠定了基础。两年来,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2项、省部级工法103项,授权专利310项(另外获得中国专利奖优秀奖、银奖各1项)、詹天佑奖4项、鲁班奖2项,极大提高了中铁上海局社会知名度及科技人员积极性。
科技创新赋能增效。两年来,积极布局材料研发、土壤修复、固废处理、轨道维保等新领域,为企业进军新领域提供技术支持。自主研发的减水剂、速凝剂、触变泥浆、管道修复砂浆、盾构油脂等工程辅助材料已注册商标并在施工中使用,降低盾构掘进成本200元/延米,节约材料成本2000元/吨。科技逐渐成为引领发展的新动力,自行研制的预埋承插式管片拼装平台已被申通地铁集团认定为施工单位试拼装教学工作平台;研发的铺轨施工设备HHPGJ-Ⅲ铺轨机、HHZHC-Ⅱ正火作业车被认定为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
注重实际需求导向。立足重难点项目,组织开展科技攻关,依托柳州凤凰岭大桥开展的“公轨两用大跨度超宽钢混叠合连续梁建造关键技术研究”保障了单跨130米钢箱梁顶推顺利贯通;“富含水砂土层浅埋高水压下穿京杭运河大断面、长距离矩形顶管建造市政车行隧道关键技术研究”解决了苏州大断面矩形顶管下穿京杭大运河过程中重难点问题;依托郑济铁路研究的“桥梁墩台装配化智能建造技术”,建立了墩身帽梁自动化预制生产线,研制的墩梁架设一体机顺利开建;在杭温铁路研制了智能供风、二衬台车自动打磨及喷涂装备等多种隧道施工设备,有效提高隧道施工工效及安全水平。 张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