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深圳讯 10月28日,历经六年建设,深圳轨道交通14号线、11号线福岗段以及14号线串联的岗厦北枢纽、黄木岗枢纽、大运枢纽(以下简称着深圳打造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助力交通强国建设迈出了新步伐。中国中铁党委书记、董事长陈云,党委常委、副总裁李新生应邀出席当日举行的14号线开通活动。
仪式上,陈云代表中国中铁作表态发言。他表示,深圳地铁14号线是连接市中心区与东部地区的重要交通走廊,也是地铁四期工程中线路里程最长、投资规模最大、技术标准最高的东部首条无人驾驶快线。自2018年开工建设以来,在深圳市委市政府、市有关单位部门、沿线区委区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广大建设者充分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特区精神和中国中铁“永远的开路先锋”企业精神,攻难点、保节点、创亮点,精心打造了“深圳之眼”“鹏城之光”“湾区之舞”“都市休闲客厅”等极具深圳特色的靓丽名片,树立了新时代深圳地铁建设新标杆及央企与地方合作新典范,展现了中国中铁“勇于跨越,追求卓越”的铁军风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中铁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胸怀“国之大者”,抢抓湾区高质量发展新机遇,勇担服务“双区”建设新使命,为深圳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新的更大中铁智慧和力量。
作为连接深圳东部地区的重要交通线,“两线三枢纽”的开通是国内一次性建成规模最大的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具有线路长、跨度大、换乘多、辐射范围广等特点,为深圳实施“东进战略”,促进区域经济提速、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的交通动力,至此深圳轨交线网实现全覆盖,福田中心区至坪山仅需40分钟。
“两线三枢纽”中,14号线是深圳轨道交通四期工程最长的线路,全长50.32公里,设计时速120公里,按GoA4级标准建设,全线共设站18座,枢纽站4座、换乘站9座、普通站5座,新设昂鹅车辆段、福新地下停车场;11号线福田至岗厦北区间,线段全长1.6公里,同步开通11号线福田站至岗厦北站,实现了与岗厦北枢纽的无缝对接。
“深圳之眼”岗厦北枢纽为深圳首个一次性建成连通5条线路的综合交通枢纽,结合城市地下空间体系、市政功能、轨道交通、文化景观等要素进行一体化建设,实现了“五线合站”高效换乘。
“鹏城之光”黄木岗枢纽采用桥、隧、站一体化建设,“引景入城”打造低碳环保典范,将成为展示深圳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与国际化成就的重要窗口。
“湾区之舞”大运枢纽是集地铁、城际、公交以及各类接驳设施为一体深圳东部最大的综合交通枢纽,实现了既有标准地铁车站向大型综合交通枢纽的完美“蝶变”。
为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圳地铁“两线三枢纽”在建设过程中应用了渣土分离、光伏发电枢纽蓄冷、环保控制、减震降噪等一系列新工艺、技术,充分展现了“全生命周期”低碳环保的新面貌。
深圳地铁14号线双线盾构区间总长92.5公里,隧道总体岩溶遇洞率近40%,需一次性投入51台盾构,创下四期工程中盾构区间最长、盾构机投入最多、平均站间距最大等多个“之最”。中国中铁联合深铁集团深入开展产、研、学合作,推动盾构渣土减量化、资源化发展,实现“变废为宝”,相关成果荣获2021年度国际隧协超越工程奖、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荣誉。14号线隧道施工还创新应用“大盾构扩挖小盾构成型隧道快速建造车站施工”等多个工法,获得省部级工法10余项、专利20余项。同时,中国中铁建立了数控钢筋集中加工配送中心和钢筋加工指挥中心,通过系统应用,达到“人、机、料、法、环”的数字化智能化管理,实现全工位流程自动化制造;全线预制板道床采用工厂化生产、现场机械化施工,建设了国内最先进的流水机组法智能制造生产线,为铺设内实外美的道床结构和舒适平顺的轨道线路提供了有力保障。
中国中铁始终将打造“精品地铁”“绿色地铁”“科技地铁”的建设理念贯穿施工全过程。岗厦北枢纽建设中下足“绣花功夫”,在国内首次运用“费马螺旋”数学原理施工天花“深圳之眼”吊顶,全周期采用BIM模拟+三维扫描机器人+人工等组合测量模式,实现了天眼部分5250多个曲面镂空铝板的零误差安装。大运枢纽建设4个月完成86万立方米的土方开挖工作,刷新了深圳地铁施工速度;在枢纽10550吨钢结构雨棚吊装施工中,采用有限元结构分析及全过程BIM技术,将15天工期缩减至3天。黄木岗枢纽作为全地下工程,应用光伏系统实现年发电量约为37.96万度,可节省标准煤120吨,年减少碳排放量3.052吨,践行了绿色创新发展理念。
深圳地铁“两线三枢纽”由中国中铁联合体施工总承包、中铁南方牵头管理,中铁一局、二局、三局、四局、五局、六局、九局、隧道局、电气化局、广州局、六院、科研院、工业等单位参与建设。(李小勇 许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