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8年9月20日,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因病在北京逝世。我们对长篇传记《志在穿越》进行缩写,在王梦恕院士辞世四周年之际,谨以此文深切缅怀这位为我国隧道与地下工程事业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巨匠。
王梦恕于1938年出生在河南温县,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崇尚科学,以国家需要为己任,把毕生心血都奉献给了所挚爱的隧道及地下工程事业,为我国交通事业特别是中国高铁的快速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黍离忧心,战乱中镌刻报国情怀
1938年,在日寇侵华气焰日益嚣张的时候,王梦恕出生于河南温县安乐寨村。
安乐寨村以诗书著名,素有“黄河文化第一村”的美誉。历史上,此地因文韬武略、利国利民、事业有成而彪炳历史者不胜枚举。在王梦恕旧居,收藏着一块长两米、高一米二的烫金门匾,中间匾词为“德芘桑梓”。王氏家族始终将“德芘桑梓”四字,作为自励自勉地座右铭而传之于世世代代。
王梦恕的爷爷王文郁精通书史,清宣统三年考入国子监,遍访海内硕儒和各路精英,是当年著名的中原才子,后来追随孙中山参加辛亥革命,是其智囊团的高级顾问。
时局所致,王梦恕的童年是痛苦的、悲惨的。他在故乡安乐寨不但不安乐,还要与战乱、灾荒、疾病、饥饿打交道,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然而即使在躲避战乱、四处逃难的过程中,王家人都像保护自己生命一样,保护着一箱由王文郁精心挑选保存下来的经典书籍。虽然家境贫寒,但父母对于子女教育仍倾尽全力。
无论是在颠簸的火车上,还是在昏暗的油灯下,无论是在敌夷的隆隆炮声中,父亲王崇和都抓紧时间持之以恒地对王梦恕进行循循善诱、细致入微的启蒙教育。“以德为先”是王梦恕接受启蒙教育的灵魂。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砥砺求索成为少年王梦恕唯一的出路。
蔡家坡铁路中学是一所有名的学校,当时许多孩子都以考上蔡家坡铁路中学为荣耀。王梦恕就是在这里,遇到了自己的第一位恩师许老师,并第一次听到詹天佑的名字。
许老师告诉他:“詹天佑主持修建了中国第一条铁路,是一位献身铁路事业的大科学家,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许老师的话点亮了王梦恕的梦想。无论是血脉中传承的“德芘桑梓”祖训,还是国家危亡山河破碎的痛苦经历,报效祖国、做一名像詹天佑一样的科学家,成为王梦恕终生为之奋斗的理想和攀登的高峰。
赤子忠心,国家需要就是治学方向
20世纪50年代,为了培养各个领域急需人才,党中央要求全国中学统一选拔一批品学兼优的学生报考中等技术专业学校。
1952年9月,王梦恕正式进入天津铁路工程学校大型建筑科,攻读桥梁专业。在这里,王梦恕看到了世界上许多先进铁路建设运营的图片,深感中国铁路的落后。从此,他手不释卷、发奋苦读,几乎每天都是直到图书馆关灯时才最后离开的学生。
1955年毕业后,王梦恕被分配到锦州铁路局勘测设计所。年仅17岁的王梦恕出色完成了锦州大桥复测和山海关区间近15公里铁路改线的设计任务。第二年,在单位推荐下,王梦恕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当时赫赫有名的唐山铁道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
18岁的王梦恕走进了唐山铁道学院,迈开了在他一生中起着关键性作用的一步。
1959年,唐山铁道学院派遣包括王梦恕在内的数名师生,前往成昆铁路线考察实习。考察第三天,隧道掌子面发生了大面积塌方事故。8名工人葬身乱石之中。王梦恕的同窗好友、一位越南留学生的一条腿也被砸断……这场事故是王梦恕一生中最为惨痛的记忆。让一直以来倾心桥梁专业的王梦恕毅然做出选择,攻读隧道专业,投身隧道事业,立志要在他这一代实现中国隧道建设“零死亡”的目标。
1961年,王梦恕在唐山铁道学院以优秀的成绩完成本科学业后,主动提出要到铁路施工一线工作。而此时,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技术教育的奠基人高渠清教授在一次国外考察期间,发现国内铁路施工技术与发达国家差距十分巨大,回国后上书国务院,提出培养建立中国自己的隧道及地下工程专业研究生,并千方百计召回自己的得意弟子王梦恕。
王梦恕成为我国首批攻读隧道及地下工程专业的研究生。治学之路虽十分坎坷,却始终将自己的所学融进国家的需要,立志科技报国,成为他笃定一生的信条追寻。
师者匠心,推动中国隧道跻身世界前列
“重大工程建设要给子孙后代留下遗产,不要留下遗憾和灾难。”是王梦恕为之恪守一生的理念。
1965年,我国第一条地下铁道工程——北京地铁一号线开始建设,王梦恕主动申请到北京地下铁道工程局工作。27岁的王梦恕出色地完成了多项设计任务和试验。
1978年,王梦恕调入成都铁路局工作。此后不久,铁道部为发展隧道及地下工程事业,打通铁路建设的瓶颈,在洛阳成立了“4501工程”指挥部(现中铁隧道局),将王梦恕调入,筹建黄河水下隧道。从此,王梦恕开始在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这一舞台上大放异彩。
1980年年底,衡广复线大瑶山隧道开工。王梦恕带领24人的攻关小组,先在大瑶山隧道以北的雷公尖隧道进行了180米的新奥法施工,进行了超前地质预报、监控量测、控制爆破、喷锚支护、以及机械应用等全工序试验。雷公尖隧道的试验成功,为大瑶山隧道全线安全、优质、快速施工提供了宝贵的实例和经验。
1992年,“大瑶山长大山岭铁路隧道修建新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3年,个人获得“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
1986年,北京地铁复兴门折返线工程开工建设。工地在长安街复兴门立交桥正东方,长安街国宾大道之下。
深感在长安街上明挖修地铁落后的王梦恕,将自己在大瑶山隧道、军都山隧道施工中成功探索应用的浅埋暗挖法推荐给北京地铁公司。静悄悄的一年多过去,复兴门折返线建成通车。
从此,地铁暗挖施工成为主要工法,中国跻身世界地铁施工技术先进行列。
20世纪九十年代是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事业的快速发展期,专业人才奇缺。为此,王梦恕亲手创办了我国第一个以隧道及地下工程为科研主体的试验研究中心。
王梦恕说希望能在自己有生之年为国家培养100名博士。从1998年到2017年,19年的时间,王梦恕院士累计培养出了95名博士、博士后,其中很多人在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中挑起大梁,成为中国隧道的中坚力量。
赤胆忠心,为国为民直言敢谏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王梦恕经常告诫年轻人“要忠孝仁义做人,求真务实做事,常怀为国为民之心”。他是全国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期间,他无时无刻不将国家与人民的利益放在心间,直言不讳地提出了许多针砭时弊、紧系民生的重要建议和提案。
2011年7月23日,在高铁建设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温州动车事故将中国高铁技术推到了风口浪尖,舆论对大力发展高铁提出质疑。担任事故调查技术专家组副组长的王梦恕,不畏舆论纷纭,直言管理不善是事故的主因,为中国高铁修建技术辩护。
时至今日,中国高铁已成为闪耀世界的国家名片。回首反思,才懂得当年王梦恕为保护中国高铁品牌、不惜深陷舆论漩涡的远见卓识和良苦用心。
无论是对当年动车事故调查结果的坚持,还是对高铁提速与否的争论,抑或是对医疗、教育等问题的见解等,他引起热议的话题很多,甚至在网络和业内引起争议。但他始终不改这份正直,坦言“哪怕自己背负骂名,只要对国家,对人民有好处,我就一定要说。”
王梦恕的少年时代是在苦难中度过的,青年时代也多历经坎坷。他的人生,苦难多于幸福,却从未被打倒。
“他的命运跌宕坎坷,在攀登科学高峰的路上充满艰辛,尤其是在对地下工程学的研究中,多少成果都是用鲜血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换的。正是生活的磨难,岁月的洗礼,成就了他今日在中国地下工程学界的地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施仲衡如此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