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4版
发布日期:2022年08月11日
“天下第一局”的传承与发展
中铁一局党委书记、董事长马海民
文章字数:4,176
  新中国建国初期, 百废待兴, 为了改变大西北落后的交通基础设施状况, 为了满足大西北人民对交通的渴望, 中铁一局应运而生, 栉风沐雨踏征程, 筑路西北建奇功, 修建天兰铁路。20世纪60年代, 艰苦创业排干扰, 两代职工 “三进京城” 施工, 征战西域, 修筑兰新线; 20世纪70年代, 攻坚克难建 “三线” , 抗震救灾上唐山; 20世纪80年代, 改革开放抓管理, 英姿勃发战 “双秦” , 苦战京秦、 大秦铁路, 参与宝成抢险; 20世纪90年代, 面向市场转机制, 铁路会战争先锋, 挥师华北华东, 挺进华南西南, 决战中原, 重上兰新, 参与大秦二期、 宝中、 京九、兰新复线等工程的修建。21世纪, 参建青藏、渝怀、 宜万铁路, 襄渝二线、 郑西客专、 武广客专、 京沪高铁等重大工程的建设。建局70余年来, 中铁一局人始终以国家需要为最高需要, 艰苦奋斗、 牺牲奉献、 开拓进取, 用汗水和智慧创造了无数施工奇迹, 构建了不胜枚举的建筑丰碑。中铁一局70余年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始终听党话跟党走的红色光荣史、 也是一部守初心担使命的砥砺奋进史、 更是一部始终勇当先争一流的开路先锋史。
  艰难建局: 激情燃烧的岁月
  1950年5月1日, 经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 中铁一局的前身—西北铁路干线工程局在甘肃天水成立, 奉命修建天兰铁路。职工队伍包括军队和地方政府转业干部、 原天兰工程处职工、 外局调来干部、 专业施工队伍、 综合施工队伍等。中国人民解放军原第一“战军参谋长阎揆要兼任局长、 西北军政委员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白如冰兼任局政治委员。1951年8月, 中央人民政府又正式任命甘肃省人民政府副主席、 省军区司令员王世泰任局长兼政治委员。当时正是新中国成立之初, 百废待兴,缺水、 缺电、 缺建材, 缺技术人员、 缺管理经验,摆在西干局面前的, 道道都是难关。西干局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 打破了旧的包工体制, 激发了全体职工翻身做主人的豪情壮志, 喊出了:“树要人来栽, 路要人来开; 人民天兰路,人民修起来! ” 的誓言。1952年10月1日, 天兰铁路通车,毛泽东亲笔题词 “庆贺天兰路通车,继续努力修筑兰新路” 。刘少奇、 彭德怀、 滕代远、习仲勋等也分别为通车题词。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张治中, 将绣有毛主席亲笔题词的锦旗授予西干局。1953年1月, 西干局改名为铁道部新建铁路工程总局第一工程局, 局址由天水迁到甘肃兰州。此后一路向西修建兰新铁路,局址又一度迁到新疆乌鲁木齐。1966年8月,改名为铁道部第一铁路工程局, 这一时期的主要工作以铁路运营为主。1970年局址才由乌鲁木齐迁至陕西西安。直到2000年5月1日,才改制为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钢筋铁骨: 军人之魂永不销蚀
  西干局成立时, 当时驻陕、 甘部队的一大批指战员, 刚刚结束战斗任务, 就直接参加修建天兰铁路, 并且充当了开路先锋。朝鲜战争爆发后, 西干局边抓建设边参战, 先后组织了三批数百名职工, 以及当时已调宝天和准备调修天兰铁路的解放军官兵, 跨过鸭绿江, 在炮火连天的朝鲜战场参加铁路运输及线路、 机场抢修。同时,在后方成立了 “抗美援朝支会” , 开展捐献活动,完成捐款15.23万元, 捐献了一架 “西北铁路工人号” 战斗机。在朝鲜战场上, 吴芸、 王学礼、 顾良臣等多名西干局职工顽强战斗、 英勇牺牲。西干局成立后, 在管理上沿用部队编制。例如, 70年代修建阳安线时, 当时的陕西省军区按照战时管理体制对阳安线实行军事管制, 成立军管会, 由军队统一领导和指挥。时任陕西省军区副司令员密亚光担任第一工程局 (中铁一局前身) 革委会主任。身着军装的军代表们遍布沿线的每一个工程处和民兵团。据不完全统计, 在成立之后的七十余年, 中铁一局又陆陆续续接纳了5500多名退伍士兵。目前, 仍有2300多人在岗, 分布在各个基层岗位, 且是骨干力量。虽然企业经营理念、 管理模式等紧跟时代发生了变化, 但是老一辈一局人留下的铁军精神依然没有褪色。多年来, 中铁一局人讲诚信、 负责任,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 特别能奉献, 善于攻克急难险重任务, 不畏艰险、 不怕牺牲、 敢于亮剑、 敢打必胜, 赢得了 “困难面前有一局、 一局面前无困难” 的市场口碑,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铁军精神的时代传承。
   敢为人先: 代代传承铸就一局精神
  毛泽东同志说:“人是要一点精神的” 。建局后, 中铁一局人怀着高度的主人翁精神投身祖国铁路建设, 长期奋战在自然环境极端恶劣的大西北, 逐渐培育出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吃苦奉献” 的 “英模精神” 。电影 《马兰花开》 的人物原型—胡友梅, 看见自己的丈夫开着推土机移山填沟, 为建设新中国作贡献, 便不甘寂寞, 凭借“敢为天下先” 的精神, 勇敢地冲破 “男人走州过县, 女人围着锅台转” 的封建思想束缚, 成为 “新中国第一个女推土机手” 。在兰新铁路建设中,以韩炳臣 (党小组长) 、 张全明、 许发才、 仙洪启(班长) 和冯春山 (副班长) 等5名青年为骨干的青年工班, 不怕困难, 攻坚克难, 团结协作, 用简陋的工具大干苦干, 整个工地 “天天打擂台” , 月月被评为先进, 为一年内打通天山隧道群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身上体现的那种 “不怕困难、 团结奋斗、 艰苦创业” 的精神, 传遍天山南北, 被亲切地誉为大战天山的 “五虎上将” , 成为新疆历史上威名显赫的英雄群体, 并荣获全国工业交通战线上的 “红旗班” 称号。在70余年的企业历史上, 中铁一局先后涌现出了25位全国劳模。他们中有: 主持修建了兰州新城黄河公路桥等30余座铁路公路大桥的老一代知识分子唐嘉衣; 几十年来, 为祖国铁路事业默默奉献、 走到哪里好事做到哪里的 “雷锋式” 好员工曹献金; 参与了20多项桥梁建设、 获科技进步奖23项、 带给企业直接经济效益近千万元的 “工人设计师” 王海; 被誉为 “驯服” 洋设备的能手、 诊断凿岩台车的 “医生” 、 多次创造铁路隧道掘进全国纪录的机械能手彭代良。进入新时期, 在继全国重大先进典型、 新时期产业工人的优秀代表、 专家型技术工人、 党的十八大代表窦铁成之后, 又产生了 “全国劳模”“首届央企楷模” 、 党的十九大代表白芝勇。这些先进人物跨越时空, 将凸显人格魅力的“英模精神” 生生不息、 薪火相传, 影响着一代代一局人不忘初心, 矢志不渝地去追求探索。
   开路先锋: 永争建筑施工领域 “排头兵”
  中铁一局兴起于大西北, 发迹于修建新线铁路, 70余年筑路征程, 为中国铁路发展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擦亮了 “天下第一局” 的金字招牌。在修建铁路的艰辛过程中, 逢山开路, 遇水架桥, 勇当开路先锋, 坚持 “筑路育人” , 努力做到“建一条铁路, 树一座丰碑, 出一批人才, 育一种精神” 。1982年12月, 建成汉江铁路大桥, 主跨度居当时世界同类铁路桥之首, 获1983年度国家优质工程金质奖、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70多年来, 中铁一局始终坚持 “百年大计, 质量为本” 的方针, 累计获得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23项、 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23项, 国家优质工程奖85项 (其中国家优质工程金质奖9项) 。坚持科技兴企战略, 共获得国家级科技奖19项、 省部级科技奖388项。此外, 中铁一局先后获得新中国成立70周年 “功勋企业” 、 全国守合同重信用企业、 中国施工管理优秀企业、 全国企业文化建设优秀单位等上百项国家级荣誉。在参建青藏铁路时, 中铁一局树起了独创的、 震撼人心的青藏铁路建设精神旗帜— “艰苦不怕吃苦, 缺氧不缺精神, 海拔高追求更高, 风暴强意志更强” 。广大参建员工站在世界屋脊上, 挑战各种极限,艰苦卓绝奋战, 出南山口, 上昆仑山, 进不冻泉,翻五道梁, 穿风火山, 跨三江源, 越唐古拉山口,直达安多。分别在格尔木南山口 (海拔3100米)和安多 (海拔4700米) 建造了国内一流, 世界海拔最高的铺架基地, 创出了日铺轨7.925公里、 架梁6孔的高原铺架纪录, 同时创出了铁路独头铺架 (569.706公里) 最长的国内企业新纪录。自主研发的 “高原高寒地区铺架施工的关键技术” ,“填补了国内空白, 居世界领先地位” 。除了青藏铁路精神, 中铁一局还在不同时期淬炼了 “超越常规、 大干快上、 争创一流、 无私奉献” 的兰新精神,“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的西延精神,“不怕困难勇争先, 高严细实创一流” 的京沪高铁精神。这些精神划过时空、 穿越地域逐步构成了“开路先锋” 精神谱系, 成为中铁一局最鲜明的精神特质。
   社会担当: 当仁不让国资央企 “顶梁柱”
  作为共和国长子的国有企业, 是国家之栋梁, 民族之脊梁, 理所应当的承载更多的社会责任。这是一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天灾人祸, 不可抗力, 危难关头, 危急时刻, 中铁一局总是挺身而出。无论是在 1976 年举世震惊、举国同悲的唐山大地震, 还是在 1981 年宝成铁路、 1996年南疆铁路抗洪抢险的危急时刻,中铁一局总是第一时间挺身而出, 勇挑重担,肩负起抢险救灾的神圣使命。在 “5·12” 汶川地震抗震抢险中, 中铁一局更是以不辱使命、不怕牺牲的精神和气概, 历经13个昼夜连续奋战, 胜利完成了宝成铁路109隧道等10多项急难险重任务, 并一鼓作气, 提前两个月完成新109隧道改线工程, 同时全力参与了陕西略阳、 甘肃陇南灾后重建工作, 受到党中央和铁道部领导的高度称赞; 中铁一局还积极参与了玉树地震、 雅安地震、 鲁甸地震、 九寨沟地震等救灾抢险, 天津港爆炸和深圳山体滑坡事故抢险救援, 舟曲泥石流灾后重建, 以及工程所在地的抗洪抢险和地质灾害等救援。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 中铁一局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 参与并出色完成了武汉 “火神山” 和“雷神山” 医院、 方舱医院, 以及西安市 “小汤山” 医院、 石家庄黄庄隔离公寓等抢建任务, 彰显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担当。企业先后荣获 “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中央企业抗震救灾先进集体”“铁路系统抗震救灾英雄集体”等荣誉称号。“抢险精神” 充分体现了中铁一局始终坚定不移听党话、 跟党走, 关键时刻听指挥、 拉得出, 危急关头冲得上、 打得赢, 讲政治、顾大局、 敢担当的政治本色。
  中铁一局成立70余年来, 共参建干、 支线铁路260多条, 铁路运营线路铺轨4万余公里;累计修建公路7800余公里, 完成房屋建筑2700余万平方米。参与了京沪、 京港澳、 郑西、 哈大、兰新、 沪昆等多条高速铁路建设, 努力占领中国铁路建设制高点。全国44个已开工建设轨道交通的城市中, 参加了42个城市的地铁和轻轨建设, 涉及4大领域12个专业。同时, BT、 PPP、承包运输、 房地产、 水务等建筑业上、 下游及 “上中下游” 一体化业务也取得了较大进展。中铁一局70余年的发展历程, 既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创业史, 也是一部英雄辈出的奋斗史, 更是一部伟大精神的锻造史。“铁军精神”“英模精神”“筑路精神”“抢险精神” , 从根源上一脉相承,都是中铁一局人薪火相传的红色基因、 精神源泉, 激发了广大员工艰苦奋斗、 无私奉献、 筑路报国、 振兴中华的情怀, 展现了一代代工程建设者的崇高境界和精神风貌。